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67)
报纸(2000)
学位论文(131)
图书(63)
会议论文(46)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1)
历史名人 (1031)
地方风物 (58)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341)
2012(585)
2011(451)
2010(481)
2007(312)
2001(32)
1993(26)
1982(40)
1981(27)
1980(13)
按来源分组
大众文艺(12)
语文学习(4)
青海师专学报(3)
中国音乐(3)
当代小说(2)
语文教学通讯(1)
吉林教育(1)
现代养生(1)
戏剧创作(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音乐分析趣谈系列(十三)
作者:李吉提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  封建帝制  汤显祖  河流  大海 
描述:一、汤显祖若地下有灵,会哭还是会笑?中国传统音乐是一条河流,从古到今,奔流不息。引导这条大河流向现代,继而溶入大海者,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百年来,封建帝制的废除和三十年来我国推行
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文化分析
作者:王锦辉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描述: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是为宋初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王安石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抨击与抵制,但同时又表现了某种程度的认同与接受。从总体上看,变法是在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严重影响与制约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变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偏差。
李觏法哲学思想分析
作者:赖井洋  来源:当代检察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哲学思想  法哲学思想  思想分析  思想分析  李觏  李觏  法的起源  法的起源  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  法与社会  法与社会  北宋初期  北宋初期  思想家  思想家 
描述:中国法哲学思想历史久远,各时期思想家都从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对法的起源、本质与作用,法与道德,法与社会,法与人性等论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北宋初期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李觏的法哲学思想进行粗浅的探讨。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杨利勤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富国  民生 
描述:为了将北宋王朝从三冗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王安石本着三不畏的精神,开始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实践,由于改革把敛财作为第一要务,忽视或者说顾不上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丛生,国虽富了,民却穷了,王安石变法终归失败。
信息中心应是需求分析的主角
作者:张振坤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项目产生了兴趣。
再说《牡丹亭
作者:何寅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婚姻制度  汤显祖  封建礼教  牡丹亭题词》  《西厢记》  柳梦梅  石道姑  程朱理学 
描述:过去,人们大多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来归纳、评价《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杜丽娘这一形象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牡丹亭》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建构在杜丽娘、柳梦梅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上的.《牡丹亭》着意写
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汤显祖“以情格理”
作者:刘小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中国古典戏剧史上,《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记》、《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名作,或点染儿女风情,或进行伦理说教,或演绎历史事件,总之大都不外乎反映世俗生活。只有《牡丹亭》几乎成为800
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对汤显祖“以情格理
作者:刘小梅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欲之辩  理学  王学  尊情抑理  化情归性 
描述:该是"化情归性"而非"尊情抑理"。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
作者:丁文其 杨林德 鲍德波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地下厂房  二维弹塑性有限元  张性破坏  围岩稳定 
描述: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的稳定性按平面应变问题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并讨论了地下洞室围岩的破坏机理,提出了相应的破坏判据。文中对开挖施工步骤和支护类型等的影响也作了讨论。
《周礼·秋官司寇》元语言分析
作者:安秀荣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秋官司寇》  元语言  职官系统  义素  语义学 
描述:本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引子。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本文选题的意义,确定了此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第二,义素的确定。作者在“秋官”职官职能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17个终极义素,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