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青春版《牡丹亭》之于戏曲现代化的启示意义
-
作者:刘涛 来源:中华艺术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现代化 戏曲现代化 启示意义 启示意义 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 戏曲舞台 戏曲舞台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性 文学性
-
描述:近现代以来,伴随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戏曲艺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有两种误区:其一是疏离文学、突出表演技艺,使得戏曲成为内容空洞的程式展示;其二是在舞台上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现代
-
一曲“锦屏人”的幽怨之歌——《牡丹亭》之《惊梦·皂罗袍》赏析
-
作者:周慧珍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林黛玉 锦屏 红楼梦 赏析 戏曲家 代表作
-
描述:林黛玉曾经在悠扬的笛韵中听到几句昆曲,因而觉得十分感慨缠绵,十分伤心。她听到的,便是《皂罗袍》这支“锦屏人”的幽怨之歌(事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出自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第十出
-
《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阁批评旧戏目》的作者问题
-
作者:华玮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西青散记 汤显祖 戏曲研究 作者问题 戏曲批评 考述 杜丽娘 东亚图书馆 北图本
-
描述:批语及各种附录(包括《笠阁批评旧戏目》),内容包罗万象,又引经据典,涵盖面遍及诗、词、曲、小说、历史、理学、佛老、医学、风俗、制度各方面;且数量庞大,都约三十万言,远远
-
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
作者:孔文峣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 爱情 爱情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柳梦梅 柳梦梅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华彩 华彩
-
描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夜来闲读《牡丹亭》,字字珠玑入耳让人回想起去年7月的一场演出—广府华彩。第一次听粤剧演唱
-
明清传奇“魂梦”叙事模式意义探析:从《牡丹亭》和《鸳鸯梦》
-
作者:张岚岚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鸳鸯 鸳鸯 汤显祖 汤显祖 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 柳梦梅 柳梦梅 叙事主题 叙事主题
-
描述:论及中国戏曲之特点,清末学者王国维一言以蔽之,"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较之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是一种抒情能力强于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但究其实质,它必然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叙事艺术。讲故事必定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更多的明清传奇在叙述
-
“俱非才子不能道”:《才子牡丹亭》批评视野下的《疑雨集》与
-
作者:耿传友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批评视野 批评视野 点校 点校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杜丽娘 杜丽娘 夫妇 夫妇 戏曲 戏曲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
描述:把王彦泓的《疑雨集》与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点不伦不类,按一般的看法他们相去甚远:在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中,《牡丹亭》都被作为第一流的作品加以介绍,而对《疑雨集》却很少提及。吴震生
-
明戏中的宗教剧(续)
-
作者:马焯荣 来源:艺海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目连救母 杜丽娘 汤显祖 佛教神话 浪漫主义 明传奇 神话故事 女主人公 改编 传奇剧
-
描述:这一佛经改编而成的戏剧是北宋杂剧《目连救母》(据孟元老《东京孟华录》)。郑作虽亦据此佛典改编,叙述一个佛徒救母的神话故事,但就
-
为《运河人家》喝彩
-
作者:郑恩波 来源:理论与当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运河人家》 电视连续剧 艺术再创作 乡土小说 文学作家 李宝林 大运河 刘绍棠 改编
-
描述:为《运河人家》喝彩
-
歌声闯世界
-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音乐节 家乡话 全椒县 声音 获奖 改编 道路 安徽省 比赛
-
描述:2012年8月10日晚上,《中国好声音》第五期的节目中,有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一上台就逗乐了大家。一顶小蓝帽,浓黑的眉毛;一首改编自小虎队的《爱》唱得乐趣十足;一口家乡话版的获奖感言,更是让四位导师笑得前仰后合。这个小伙
-
与中学古诗文有关的隐括词
-
作者:蔡宏伟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隐括词 古诗文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晏几道 改编 宋人 苏轼 刘勰 引入
-
描述: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由宋人晏几道、苏轼等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相当于今人所谓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