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
作者:刘京菊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时 王安石 新学 天人 义利 人性
-
描述:,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
《牡丹亭》回家“汤显祖”出国文化让遂昌旅游展翅高飞
-
作者:黎彦 来源:中国旅游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多姿多彩的文化大餐,昆曲、采茶戏、赣剧、话剧、越剧、婺剧版的《牡丹亭》陆续上演,而青春版《牡丹亭》也跟着这
-
文化巨人 不朽名剧―写在汤显祖创作《牡丹亭》410周年纪念
-
作者:乐风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文化巨人 不朽名剧―写在汤显祖创作《牡丹亭》410周年纪念
-
文化巨人 不朽名剧―写在汤显祖创作《牡丹亭》410周年纪念
-
作者:乐风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川这片古老土地的上空熠熠闪光。
-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
作者:洪艳 来源: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至情 至情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爱情追求 爱情追求
-
描述:汤显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遒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美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
-
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 《牡丹亭》“游园惊梦”与《琵琶记》
-
作者:陆联星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针锋相对 封建礼教 杜丽娘 琵琶 游园 思想倾向 汤显祖 文学发展 反礼教
-
描述: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反礼教斗争,宣扬个性解放。全剧55出戏,第10出“惊梦”(通称“游园惊梦”)是关键性的一出。这出戏揭开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的序幕,以下剧情便由此展开。
-
以情感人情自深-《牡丹亭·游园》析
-
作者:隗芾 来源:戏剧创作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戏剧家 杜丽娘 封建社会 莎士比亚 临川四梦 游园 创作成就 传奇剧本
-
描述:”。《牡丹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种,而且称得起是明代戏剧创作中
-
《牡丹亭》中的特殊人物——论陈最良
-
作者:王仁铭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柳梦梅 李全 汤显祖 老夫人 封建科举制 诗经 人性 知识分子
-
描述:个相当特殊的人物。
-
赞俞平伯《牡丹亭赞》
-
作者:万云骏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俞平伯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抗日战争 诗词曲 中西戏剧 生活年代 古代文学 阶级性
-
描述:把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汤显祖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西戏剧并立的高峰,而《牡丹亭》则是汤剧的代表。从时间上说,汤的生活年代为1550——1616年,而莎士比亚为1564——1616年,时间上差不多
-
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牡丹亭》一解)
-
作者:成柏泉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女主角 爱情故事 封建时代 孔雀东南飞 反映现实 个性解放 封建社会
-
描述:下来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