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23)
报纸
(29)
学位论文
(8)
图书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1)
地方文献
(14)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06
(12)
2005
(8)
2003
(5)
1997
(11)
1992
(3)
1991
(12)
1990
(8)
1987
(6)
1985
(6)
1974
(4)
按来源分组
铜川日报
(6)
财政研究
(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甘肃工运目录
(1)
求实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
甘肃高师学报
(1)
宗教
(1)
相关搜索词
社会主义
中国
和谐社会
商品价格
社区
基本建设投资
司马光
外向型经济
精神
北宋
周礼
增订版
社会主义文学
中国共产党
企业定位
禅学
社会角色
游仙
科举考试
监察制度
墓志铭
先秦时期
塔里木盆
事功学派
周敦颐
利息率
士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风气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社会主义时期】搜索到相关结果
241
条
全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暨全省
社会主义
学院工作会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陈晓波 实习生 王 姗)昨日,全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暨全省
社会主义
学院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
全省
社会主义
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工作会提出以县为平台整合支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谭晶纯 庄俊华)昨日,全省
社会主义
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工作会在宾川县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县为平台,整合各级各部门支农项目资金,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
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
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
首都革命群众和黄天明朱京蓉举行座谈 畅谈祖国
社会主义
建
作者:
新华社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首都革命群众和黄天明朱京蓉举行座谈 畅谈祖国
社会主义
建
勇于探索推陈出新:评蒋家俊、吴宣恭教授主编《
社会主义
政治经
作者:
杨时旺
来源:
世界经济文汇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西方经济学
教科书
经济增长
新编
少而精
基本理论
财经类
计划调控体系
描述:
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迄今该教材累计发行已达100多万册,是全国有较高声誉和较大影响的
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教材。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后,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届
建立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政治法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作者:
张文显
来源:
法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政治法
法律体系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权力
独立的法律部门
政治主体
政治关系
国家权力
政治行为
描述: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认真对待。因而,为了建立民主政治法律体系,以有效地保障、引导和推动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政治法是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作出充分的论证。
反对对
社会主义
文学的虚无主义态度-与刘绍棠同志商榷
作者:
周和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195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反对对
社会主义
文学的虚无主义态度-与刘绍棠同志商榷
宗教与
社会主义
相适应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张朴村天主教情况调查
作者:
邢孟禧
来源:
当代宗教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宗教与
社会主义
相适应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张朴村天主教情况调查
江水精神——记共产党员、石油地质科学家曾鼎乾
作者:
王铁
来源:
中国石油企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油地质
科学家
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生产力
工作业绩
精神境界
海洋生物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高尚情操
社会主义
先进性
创始人
油气藏
代表者
集中
描述:
他用自己一生
「志於便民」:北宋熙宁至元佑
时期
的民情与朝议攻防(1069
作者:
童永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熙宁变法
民本思想
民情
描述:
份,並指出即便雙方有開源、節流的差異,但都有意將國用與民生等而觀之,並試圖達到益國便民。雙方都認為對方的理論有缺陷,王安石面對嚴厲攻擊,則一方面指出政策服膺義理,並且真正重視百姓。第二章討論具體的民情,說明官僚如何引介百姓不利於新法的事證,藉此攻擊政府;另一方面,王安石與其同僚則想方設法自圓其說,擺脫不利事證的指控。兩派的攻防不僅表現在文字上,也表現在資訊管道的爭奪上。第三章則講述官僚如何在無可辯護之際,嘗試超越民情,訴諸法令的本意,從而切斷了政策與民情的關係。第四章則是事實競逐的尾聲,隨著神宗去世、新政罷廢之際,似乎象徵反對派官僚眼中民情的勝利。元祐的官僚意圖重建政策與民情的關係,聲言「更化」立基於百姓的意願,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對於相斥的事實,也自有超越的辦法,這使元祐的官僚在下一波政治動盪中蒙受「害民」的指責,而這正好是他們過去善用的指控。
在結論中,我將簡單總結前四章的觀點,並且重新檢討民情在政府決策辯論中的效果。民情並非毫無作用,官僚積極運用民情從事政爭,說明民情的關鍵地位;然而官僚在推崇民情之際,也為超越民情留下了退路。訴諸官僚的智慧以及法令的大意,使他們可以無視不利政策的民情,這構成民情作用的限制。另一方面,官僚自由詮釋民情,也僅能自我說服。民情本屬客觀可驗證的標準,至此卻成為主觀的論辯材料,北宋官僚的「意氣之爭」並不僅是他們不懂得就事論事,剛好相反,他們的爭論,正好來自「事實」。傳統中國「民本」思想與現實政治在十一世紀彼此激盪,從而透露了官民互動的複雜內涵。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