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49)
报纸(508)
图书(81)
学位论文(80)
会议论文(3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233)
地方文献 (108)
文化溯源 (14)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07(167)
2006(162)
2004(98)
1996(68)
1993(42)
1987(58)
1985(40)
1984(44)
1983(41)
1982(52)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79)
戏剧艺术(57)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9)
人民日报(19)
江汉论坛(6)
中州学刊(6)
岭南文史(2)
人文杂志(2)
当代学生(1)
上海远东出版社(1)
《牡丹亭》的双重文化题旨
作者:张海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重文化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至情  文化指向  再生原型  反现实  灵魂不死  “情至”论 
描述:本中通过“情至”论的直接宣扬并借助梦幻原型模式、死亡——再生原型模式展示了这双重文化题旨。 汤显祖认为情是高于生和死的生命第一要义。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
《藤花亭曲话》摭谈
作者:齐森华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作家  戏曲批评  戏曲史  艺术成就  汤显祖  长生殿  艺术风格  作品  藤花亭曲话  雷同化 
描述:们研究与珍视的。
郑之文行实系年
作者:徐朔方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行实  万历  汤显祖  麻姑  名妓  钱谦益  守真  杂剧  通志  妇人 
描述:引论 如果只有月亮和几颗明星,夜晚的天空将显得单调乏味。戏曲史上有伟大的杰出的作家,也有二、三、四流的小家,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没有大家,看不出一个时代所达到的发展高度,没有异采纷呈的众多才人也显不出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全部风貌,并
石门洞摩崖石刻
作者:吴锡鑫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摩崖石刻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  森林公园  摩崖题刻  郭沫若  汤显祖  谢灵运  省人民政府  风景区 
描述:单位.自南朝宋的谢灵运、盛唐的李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元末刘基少年时的老师郑复初、明代的汤显祖、清朝的阮元,直至当代文豪郭沫若等都曾为石门洞赋诗题词,保留至今的摩崖石刻有117处之多(其中碑刻
戏曲史家赵景深教授点滴
作者:周光夏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授  爱情故事  赵景深  牡丹亭  汤显祖  戏曲史  时代意义  杜丽娘  文学史  临川四梦 
描述:位矮矮的老人,胖墩墩的脸上微露笑容,有声有色地介绍道:“汤显祖《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的代表作,全剧共五十五出,为明代传奇中稀有的长篇,《牡丹亭》这部传奇的主题具有强烈时代意义,它通过杜丽娘和柳梦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剧本选集》叙录(上)
作者:吴敢  来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选本  无名氏  中国古代  元杂剧  传奇杂剧  西厢记  剧本  永乐大典  关汉卿  汤显祖 
描述:《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剧本选集》叙录(上)
试论《牡丹亭》浪漫主义的特质
作者:李曼立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牡丹亭》  汤显祖  特质  花神  柳梦梅  主观感情  杜丽娘  十六世纪  李贽 
描述:条件下的产物。 十六世纪,全球处于翻天覆地变化之中,而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手工业、
鉴古杂录之四
作者:朱沨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派  《牡丹亭》  题材  作家  汤显祖  昆腔传奇  明末清初  反映现实  以情反理  明中叶 
描述:八种;朱佐朝传奇创作也存三十种以上,今传十三种;朱素臣十九种,今存八种;张大复传奇、杂
首届中国戏剧节话剧一瞥
作者:王育生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剧  话剧舞台  寻梦  戏剧节  汤显祖  剧目  戏曲  欲望  评论  剧种 
描述:京,这次再看,仍感魅力不减当年。对上述各戏本刊已做过评论,这里不再多谈。戏剧节中首次在首都舞台上亮相的话剧,是《寻梦》《小桥流水》《欲望号街车》和《琼斯皇》。《寻梦》是根据汤显祖《牡丹亭》编写的诗剧,
萧友梅与澳门
作者:廖辅叔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萧友梅  孙中山  澳门  康有为  汤显祖  《牡丹亭》  陈寅恪  戊戌变法  岭南大学  音乐学校 
描述: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继香港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它虽然以东方的蒙地卡罗而闻名中外,同祖国的文化却也有相当的瓜葛。早在四百年前,明朝的戏曲大家汤显祖在他的杰作《牡丹亭》里面就曾经给澳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