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38)
报纸
(40)
学位论文
(16)
图书
(3)
会议论文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1)
地方文献
(8)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2)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1)
2010
(18)
2009
(16)
2008
(14)
2007
(15)
2006
(9)
2005
(9)
1998
(8)
1996
(9)
1985
(4)
按来源分组
殷都学刊
(2)
中文自学指导
(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同舟共进
(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1)
电影评介
(1)
语文知识
(1)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金陵瞭望
(1)
相关搜索词
处世原则
内涵
外王
现代汉语
向太后
咏史诗
地方官
四书
司马光
礼乐制度
国君
太常寺
古代人
内在超越
君子比德
哲学思想
周礼
义利观
吴承恩
陆九渊
古文
主人
改编
司马光文集
围棋
士大夫
吴澄
创新教育
政治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政治内涵】搜索到相关结果
281
条
恶的
政治
之维:陆九渊恶论发微
作者:
赵荣华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恶
善
政治
维度
描述:
,就必须诉诸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国传统儒家对于圣人除恶尽净的信心和圣王执政的信念,使得中国传统
政治
观始终无法摆脱人治与德治的色彩。
中学
政治
教师应是一名好的导演
作者:
施敏捷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导演
导学
导思
导练
描述:
一堂出彩的政治课,教师应该是一名好的导演,应该着力从三个方面做好“导演”工作,即导学,导思,导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演,从而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教师教学透有灵气,学生学的更有收获。
论北宋末年的变法革新与黄庭坚的
政治
态度
作者:
吴政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
黄庭坚反对变法革新
描述: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于国于民有利;黄庭坚站在守旧派立场,反对变法革新。守旧派得势,黄庭坚由监镇调朝廷任职;革新派得势,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宜州”。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
政治
根源探讨
作者:
王宾
来源:
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失败
阶级矛盾
描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最顶峰的宋朝,王安石变法隐隐地给历史以针锥般刺痛,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从
政治
角度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以期为如今进一步改革总结经验.
2014不是1914:战争不应是
政治
的继续
作者:
左凤荣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
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
历史教训
《南风窗》
以史为鉴
金融体系
民众心理
描述:
界大战爆发以及在今天思考这一问题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很有意义。
教育局长访谈探索
内涵
教育发展之路——访郧西县教育局局长易文冰
作者:
刘炜黄维平
来源:
十堰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教育局长访谈探索
内涵
教育发展之路——访郧西县教育局局长易文冰
胡应麟神韵说述评——兼论神韵理论的美学
内涵
作者:
张文勋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神韵说
我国古代
美学
内涵
兴象
审美形态
美学概念
庄子
理论
内涵
气骨
描述:
神韵,使之形成诗坛上有影响、有势力的流派,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树立了他领袖诗坛的地位。但是,在神韵
建机制优环境重
内涵
细管理抓活动:铜川市王益区校园文化建设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教育(行政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建机制优环境重
内涵
细管理抓活动:铜川市王益区校园文化建设成
“至诚恻怛”与“任理无情”:王安石
政治
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作者:
郭萍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至诚恻怛
至诚恻怛
任理无情
任理无情
政治
哲学
政治
哲学
张力
张力
描述:
怛”的执政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任理无情”的执政原则。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在学理上并行不悖,但在现实
政治
中,由于他过分强调自然天道的客观公正,使天道压制了人道,致使其
政治
构想与现实
政治
之间形成了
陈白沙的历史世界——明代
政治
与儒学流变
作者:
廖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孝孺
朱棣
吴与弼
陈献章
陈白沙
明代学术史
明初思想史
描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志,重新梳理明代思想,产生了哲学与史学二流中分的局面。笔者则继史家之笔,欲重述明初思想史。 元末明初,士大夫多不知大体,昧于春秋大义,故往往视旧朝为正统,新朝为叛逆。故有方孝孺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捍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道统与正统为一。多数士大夫则不为其动,或于朝廷力持清议,或于民间讲道守身,皆以天理为依归。后有学者,以此为归,躬身践履,以成心学。心学为何,良知而已,知善知恶,即为天理。 晚明诸儒,则以入朝为荣,先为世宗,主持议礼,后请神宗从祀阳明。从朝廷转向民间,从民间重归朝廷,此为一轮回。虽明亡清灭,轮回也未结束。只是知识分子昧于知古,无从知今罢了。既然现在仍在“天理”与“良知”的轮回中,我们能从明代历史,获得什么教益呢?历史仍未结束,大地知道答案!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