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3)
报纸(232)
图书(16)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红色文化 (357)
历史名人 (221)
才乡教育 (6)
地方文献 (5)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6)
2011(39)
2009(20)
2008(24)
2006(20)
2005(20)
2004(13)
2001(7)
1998(16)
1996(14)
按来源分组
收藏(7)
春秋(3)
文教资料(1)
党政论坛(1)
炎黄世界(1)
党史博览(1)
文史月刊(1)
世纪风采(1)
决策探索(1)
半月选读(1)
“杨炳南、郑世华书法摄影展”在京展出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市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书法家  摄影展  摄影展  杨炳  杨炳  工艺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  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  协会会员  协会会员  山水风光  山水风光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描述:世华出生在湘西武陵,其作品主要反映了武陵的山水风光,湘西的民俗风情。
清初师碑风气中的周亮工书法
作者:朱天曙  来源:书画世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初  清初  师碑风气  师碑风气  隶书  隶书  周亮工  周亮工 
描述:清代书法由于金石学的复兴,碑学一脉风气兴盛,日益重视隶书创作,其中以唐隶派、汉隶派和清隶派为代表。周亮工书法是这一时期师碑风气的产物,以奇古为特征,变秀逸为质朴而形成利落奇崛的书风,呈现出典型的金石
李瑞清:二十世纪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
作者:张韬  来源:书法世界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教育  李瑞清  二十世纪初  师范学堂  图画手工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书法  清政府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描述:,要求全国广设学堂,这就是本世纪初新兴的学堂
论胡小石碑体行草书及其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启示
作者:洪权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小石  行草书  李瑞清  书法创作  书法家  碑帖融合  碑学理论  启示  中国书法  康有为 
描述:晚清民初时期,中国的书法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失语之中,它是独立于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文艺门类之外,缺乏文化思潮感染的世外桃源。但是,书法家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因此而没落、消沉,他们也在思考中国书法
李瑞清、陶行知书法教育之比较
作者:刘凤山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陶行知  书法教育 
描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身处教育转型期的李瑞清、陶行知,大力提倡书法教育,并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学科设置到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受众的侧重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欧阳文忠公杂书》看欧阳修的书法
作者:杜春侠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书法  苏舜钦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  金石学  乐之  文康  书写  苏轼 
描述: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书法家、金石学家和书法理论家。
书学之路重在综合修养:评杨炳延书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艺术品鉴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终以“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为求学之本。渐成劲美峭拔、刚柔相济之书风。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的书法展览,出版《杨炳延书法作品选》、《杨炳延书作》、《中国美术馆与书法》等。
清代李宗瀚文学、书法及其收藏(下)
作者:黄阳兴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翁方纲  嘉道年间  李氏  碑帖  书法家  文人士大夫  法式善  收藏家  虞世南  拓本 
描述:当时文艺界大多数的名流,如翁方纲、法式善、曾燠、秦瀛、英和、斌良、陈用光、欧阳辂、潘世恩、郭尚先、朱桓、吴嵩梁、顾莼、叶绍本、朱方增、阮元、陶澍、张维屏、朱鹤年、顾皋、彭邦畴、邓显鹤等乾嘉至嘉道年间著名的文人雅士,且多与其有诗歌唱酬或书画交流。李宗瀚与文人
清代李宗瀚文学、书法及其收藏(上)
作者:黄阳兴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成就  清代  虞世南  丁道护  收藏家  书法家  文学  褚遂良  翁方纲  李氏 
描述:者草撰本文以求教于方家①。李宗瀚(1769-1831),字公博,一
李瑞清、陶行知书法教育之比较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陶行知  书法教育 
描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身处教育转型期的李瑞清、陶行知,大力提倡书法教育,并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学科设置到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受众的侧重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