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情女
作者:张红梅 张卫东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神话  汤显祖  柳梦梅  浪漫主义  梅花  爱情模式  女子  寻梦 
描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一曲生命美学的颂歌——话本《慕色还魂》和传奇《牡丹亭
作者:张静秋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慕色还魂  慕色还魂  悲剧观  悲剧观  情至说  情至说 
描述:从背景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色彩几方面入手,将《牡丹亭》与其蓝本《慕色还魂》进行溯本探源的比较后,不难发现《牡丹亭》在文学创作上超越《慕色还魂》的原因,尤其《牡丹亭》体现出汤显祖“不自由
传奇“牡丹亭”和话本“记”---釜底治曲记之三
作者:谭正壁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话本  传奇  汤显祖 
描述:汤显祖的“玉茗四梦”、向来都知道“紫义记”出唐人蒋防
情之所钟 正在此辈--从到林黛玉
作者:单世联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爱情  贾宝玉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传统社会  至情  悲剧 
描述:.……心理的瞬间包蕴着漫长的历史成果,从到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人性情感觉醒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广为人知、被文学教材一再引用作为欣赏心理杰作的文字,正体现出传统社会后期情
之梦的文化内涵
作者:金沙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母题  叙事文学  基本模式  女子  汤显祖  时代变迁  固有模式  文化内涵 
描述:才子佳人,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核心母题之一。从诗经时代直至今日,才子佳人的定义虽随时代变迁有所不同,然其男女婚爱基本模式始终不脱小姐花园订终身,公子落难中状元的固有模式,《牡丹亭》亦不出
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孔文峣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  爱情  爱情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柳梦梅  柳梦梅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华彩  华彩 
描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夜来闲读《牡丹亭》,字字珠玑入耳让人回想起去年7月的一场演出—广府华彩。第一次听粤剧演唱
明代《牡丹亭》批评与改编之研究
作者:陈慧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汤显祖  牡丹亭  批评  改编 
描述:的是《醉怡情》中收錄之散齣,此書所收四個《牡丹亭》散齣之所有改編作為均以情節集中、減少用曲數及加強臺效果為目標,強烈突顯戲曲之場上特質。
第四章: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一:臧懋循《還魂記》之改編與批
宝形象的复杂性和的悲剧命运
作者:陆力  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悲剧命运  牡丹亭  汤显祖  形象  社会意义  封建制度  两重性格  思想性 
描述:的思想代表了“最腐朽最反动的封建势力”,“《丹亭》的
未逃出“牢笼”的:从女性视角解析形象
作者:马洪波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视角  汤显祖  女性命运  封建礼教  牡丹亭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自然本性  程朱理学 
描述:被称为汤显祖以"情"抗"理"杰作的《牡丹亭》,不过是汤显祖为女人设计的一个梦。由人成鬼、演绎人鬼情、由鬼成人的种种经历,是女性争取自由身份与话语权利之艰辛的见证,她一直没有逃出男权社会的"牢笼"。
汤显祖对《记》的创造性改编
作者:江巨荣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改编  汤显祖    创造性  牡丹亭  作者  戏剧  剧作 
描述:一、汤显祖发现《记》的戏剧价值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据前人小说改编的。作者在题词中说:“传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守收拷柳生,亦如汉雎阳王收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