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戒应是一种爱的表达:如何使用惩戒的教育方法
-
作者:陈大伟 来源:班主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教育方法 老师 表达 同学 批评 公开课 行为 惩处 父性
-
描述: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个男生十分喜欢表现自己,同学发言时,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嚷着要回答。授课老师对他说:"你只有学会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老师才会叫你起来回答。"因为刚讨论过"让学生经历美好快乐的课堂生活",所以有的听课老师看不下去了,认为
-
出其不意的表达
-
作者:汪克谦 来源:今日中学生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肖伯纳 表达方式 日常生活 语言环境 文学家 贵妇 表达技巧 刘绍棠 表现美 牙齿
-
描述:在日常生活及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是非常精彩的: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肖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最多14岁。”肖伯纳一本正经地说。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
关于理解诗词典故的几个问题
-
作者:贾根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 王安石 李商隐 《史记·项羽本纪》 共产党 国民党 汉文帝 司马相如 唐代诗人 蒋介石
-
描述:关于理解诗词典故的几个问题
-
批评应是理解与发现
-
作者:安葵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批评家 剧作家 作品 青年学者 李氏 古典名著 戏剧批评 形象感受 剧目
-
描述:欢迎,有的获得很高的奖项,但却受到研究这些名著
-
怎样理解古代的谥号
-
作者:刘景丽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谥号 古代 人物传记 作品集 文言文 中学生 王安石 “文”
-
描述: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特别是人物传记一类的文章,常常碰到谥号这个词。如王安石,谥号“文”,作品集为《王文公文集》;范仲淹,谥号“文正”,其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文集》。
-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诠释学
-
作者:刘磊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诠释学 实践
-
描述:陆九渊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学说被一些学者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冠以"生命实践诠释学"、"依他诠释学"和"实践论诠释学"等名称。其实,陆九渊的学说并非伽达默尔式的哲学诠释学,而是施莱尔马赫式的方法论层面的诠释学,其中对"实践"的关注乃源自中国传统哲学对现实、对生命的理性关怀。
-
听证应是民意的表达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听证应是民意的表达
-
柔软的张力 诗性的表达
-
作者:欧阳彩蓉 彭毅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兰迪 平凡 诗意 张性
-
描述:文章简要阐释了20世纪意大利杰出艺术家莫兰迪的艺术观念及表现技法,从艺术作品独特观看方式的介入、朴素的表现题材和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加以论述。
-
论“六经注我”的解释学意义
-
作者:刘雪影 来源: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六经注我 本心 本体论解释学 理解
-
描述:学术界对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存在着广泛的误读,学者们通常把“六经注我”作为一种创造性注释方法来看待和使用。然而当我们深入陆九渊哲学思想本质的时候,就会领悟到“六经注我”不是一种注释方法,而是一种本体论解释学态度。
-
《理解,应是双向的》自读导引
-
作者:骆世昌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活动 角色朗读 读导 导语设计 阅读训练 教学示例 群体智慧 理解学生 平常话 诸葛亮
-
描述:不理解父母”是当今学生和家长常常喟叹的两大针锋相对的话题。在北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