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悟得梅派真谛:李胜素专场演出观感
作者:张正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形式  汤显祖  杜丽娘  观众  性格刻画  丰富和发展  中国戏曲  艺术形象  内心冲突  艺术形式 
描述:悟得梅派真谛──李胜素专场演出观感张正芳李胜素的专场演出,为首都舞台送来了清新典雅的轻风,驱散了6月的暑热。走出剧场许久,4个不同女性的艺术形象仍萦绕于胸,作为一个久别舞台的老演员,深为京剧能有
试论戏曲现代戏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续)
作者:吴乾浩  来源:陕西戏剧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现代戏  汤显祖  戏曲作品  艺诀  观众  社会主义新人  新人形象  剧作家  思想性  艺术形象 
描述:,甚至可以说是人物的血肉,感动观众的基础。如果说没有真情便没有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并不过分。
蒋士铨《藏园九种曲》研究
作者:吴长庚 韩钟文  来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昆山腔  中国古代戏曲  种曲  艺术形象  蒋士铨  文天祥  发展史  传奇  戏曲艺术 
描述:志士的,如《冬青树》;有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丑恶,赞美德才兼备、敢于抗暴的知识分子
为蒲松龄造像——浅谈《寒灯夜话》的风格和立意
作者:蒋星煜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创作方法  聊斋志异  作品  汤显祖  艺术形象  民间故事  戏剧  关汉卿  小说家 
描述:有的并摄制成了电影。这些戏,都是取材当时一般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另外还
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作者:姚文放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易》  戏剧美学  戏剧创作  《牡丹亭》  《西厢记》  汤显祖  王思任  艺术形象  “象”  情感意蕴 
描述: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牡丹亭》与《红楼梦》——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贾宝玉  曹雪芹  艺术形象  比较研究  艺术方法  林黛玉 
描述:《牡丹亭》与《红楼梦》———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所取得的认识姚莽在现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把《红楼梦》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而把《牡丹亭》誉为“浪漫主义”的杰作。其实,这两部作品虽然一则为小说,一则为戏剧,只要我们不为体裁和成见所囿,...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
作者:孙子威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艺作品  艺术世界  艺术形象  宗璞  文学理论  作家  汤显祖  经验世界  艺术真实  亚理斯多德 
描述:足的艺术世界 凡成功的文艺作品,无论是诗,是剧,是小说,它的形象体系都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这是有别于经验世界的另一天地。在这里,作者给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情境,他的人物就
吟成意态在虚描:温庭筠词法一例
作者:艾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态  性格  仕女  美术  温庭筠词  审美  摄影师  利用人  艺术形象  王安石 
描述:中,当然是间接的。不过相对的来说,也有比较直接的地方。比如陆游的“古砚微凹聚墨多”,就和画家的静物写生相当;苏轼的“林缺湖光漏”就和大自然的美术摄影相当;杜甫《房兵曹胡马》的“竹批双耳峻,
李清照研究二题
作者:乔力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李氏  人生追求  封建礼教  具体内容  蔡京  赵明诚  王安石  政治意识  艺术形象 
描述:另具异彩的珍品,并认定其间抒发了她不满封建礼教桎梏、希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积极奋发的情感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是李氏自述理想之篇.然而,此词主旨是否尽如上言,由之呈现的人生追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尚有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试析《游褒禅山记》的曲笔美
作者:余云叶  来源:中国职工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游记  曲笔  艺术形象  试析  托物言志  说理文  由浅入深  寻幽访胜 
描述:来开笔,指出“华山”原是“花山”之谬,让人耳目一新。接着,从前洞写到后洞“其见愈奇”时,按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