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50)
报纸(429)
图书(70)
学位论文(37)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46)
地方文献 (347)
地方风物 (36)
宗教集要 (22)
红色文化 (20)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4)
按年份分组
2014(220)
2013(77)
2011(150)
2009(118)
2007(81)
2006(44)
1997(31)
1996(31)
1984(21)
193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9)
戏曲研究(9)
江西教育(7)
羊城晚报(6)
文化遗产(3)
半月戏剧(2)
大众日报(1)
文学自由谈(1)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安徽新戏(1)
危急关头……:湖北省阳新县王英乡计生办主任刘
作者:刘勇 尹博文 向能来  来源:中国人口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阳新县  计划生育 
描述:危急关头……:湖北省阳新县王英乡计生办主任刘
知识女性的理性精神:也说《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
作者:姚品文  来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性精神  牡丹亭  知识女性  吴吴山三妇  杜丽娘  汤显祖  明清之际  评点本  西厢记  理论研究 
描述:汤显祖研究中不少学人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研究和积极评价,其中突出了《吴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还魂》(以下简称三妇评本)。这是汤学领域新的开拓。《汤显祖研究通讯
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求发展:灵芝木耳经销公司
作者:钱瑜  来源:吉林农业(学术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灵芝  木耳  质量  信誉  黄松甸  高寒山区  资源匮乏  林业资源 
描述:黄松甸众灵芝木耳经销处位于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302国道东侧,黄松甸镇黄地处蛟河市东部高寒山区,土地资源匮乏,而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森林资源覆盖率达91%,发展灵芝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邺候枕中亲说法 茗堂前邯郸梦——汤显祖《邯郸》故事来
作者:吴建军  来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汤显祖《邯郸》的故事来源改编,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大多认为出自:六朝“焦湖庙祝”的仙枕传说;唐人小说的《枕中》;元曲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梁梦》。但有关唐人小说《枕中》的改编,仍然是
《周礼·考工·玉人》分别等级用真假的地质考古学研究
作者:闻广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承并加以科学化而已。
《紫钗》浅析:谈汤显祖对《霍小传》的改造
作者:陈宗琳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霍小  李益  汤显祖  封建专制  太尉  明代  社会生活  改造  临川四梦  爱情悲剧 
描述:志,另娶贵族女子卢氏。小相思成疾,沉绵不起,侠士黄衫客激于义愤,挟持李益重入霍小家。霍小悲愤交集,痛责李益,气结而死。冤魂化作厉鬼,使李益夫妻不和,终身受到猜疑与嫉妒的困扰。
谦谦雅士 终成大器 著名作家陈
作者:吴宝三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央电视台  作家  报告文学  文学创作  代表大会  齐齐哈尔  陈先生  刘绍棠  长篇小说  创作历程 
描述:先生,何以不署真名?
浅论传奇《紫钗》对小说《霍小传》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姚筱睿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紫钗  紫钗  霍小  霍小  李益  李益  卢太尉  卢太尉  黄衫客  黄衫客 
描述: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苏东坡在
作者:周家干 周謇  来源:文史春秋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坡  荔枝  雷州半岛    王安石  龙眼  南流江  唐宋八大家  清乐  宦途坎坷 
描述:琼州海峡天水相连,巨浪滔天。一艘木帆在海面上颠簸着驶向雷州半岛。舱内一灯如豆,一个头戴方巾身穿微服,年约65岁的老人,危坐灯下,一面捋着胡子,一面翻看着一部手稿。老人身旁的一个青年,倦睡如泥,时而发出阵阵鼾声。舱外睡着一条乌嘴黄狗。老人将书稿翻到最后...
王阳明的心学与美学
作者:安民  来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美学思想  心学  中国传统美学  陈白沙  心理学  心理美学  陆九渊  《传习录》  人格美 
描述:;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曰:‘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详见《尚书》)此心学之源也。”[《传习录》(上)]早于王阳明之前的明代陈白沙(1428—1500)说:“为学当求诸心,必得所谓‘虚明静一’为之主。徐(从容地)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学’法门也。”(《白沙集》)陈白沙所说的:“为学当求诸心义,得应明静一为之主”,这是宋明心学的做圣之功,而达到人格美的高度修养。“当求诸心,虚明静一”这八字,是陈白沙与王阳明的心学要领,这里明显地有着禅学之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