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意境的开拓与创新:传统诗词与新诗的一种内在联系
-
作者:熊笃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诗词 开拓与创新 意境 “境生于象外” 新诗 象外之象 开拓深化 虚实相生 审美距离 王安石
-
描述:论意境的开拓与创新:传统诗词与新诗的一种内在联系
-
反常得趣——诗词审美小札
-
作者:石理俊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 真理 李贺 鲁迅 李白 实象 白色恐怖 《史记》 晏几道 《神仙传》
-
描述: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唐·王表: 《成德乐》
-
三峰具体小 应是华山孙:奇石审美漫谈
-
作者:陈秀中 来源:北京园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美 观赏石 奇石 审美 颐和园 太湖石 白居易 可储存性 创造力 稳定性
-
描述:有幸参观新加坡华侨张荣光先生与颐和园合作举办的天下奇石陈列展,深感这个奇石展实在是自然美美育的一本难得的实物教材! 奇石又称观赏石,在自然美审美领域中属于地质物质的观赏。它体量小,具备可搬运性
-
以阔大苍莽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晏殊《蝶恋花·槛菊
-
作者:王力坚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意境 意象 踏莎行 王国维 景中寓情 凄美 离别苦 《人间词话》 《离骚》
-
描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 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 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阔知何处!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十四岁时以神童被荐入朝,赐进士出身,此后仕途顺达,历
-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
-
作者:赵超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气象 自然气象 物感说 物感说 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
-
描述: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
-
纯美的注视:《珠玉词》浅探
-
作者:熊雪芳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珠玉词 晏殊 晏殊 审美 审美
-
描述:《珠玉词》的雍容娴雅是晏殊作为宋代承平时期的卿相自有的一份风度,而那种诗意的光辉则源于他对生活纯美的注视。这种纯粹的审美关照,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提升,也正是词人内心世界(心灵
-
论王安石诗文的思维视角
-
作者:王耀辉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文 创新思维 审美
-
描述:诵读王安石的作品,常常会产生一种认同感、新颖感、钦佩感和震撼感,这种感觉的产生,其力量源自何方?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力量源自王安石独立的人格魅力、浓厚的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审视习俗、推陈出新的精神。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探讨王安石诗文的精髓,以揭示王安石诗文千古不衰的秘密。
-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谈语文教学中的审丑疲劳
-
作者:王璇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丑疲劳 语文教学 审美
-
描述:美和丑好像硬币的两面,过度的审丑使得语文教学偏离了轨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多重审美的综合能力,使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
王安石《秃山》诗新解
-
作者:王劲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秃山诗 意境
-
描述:《秃山》是王安石诗作中立意、表现手法奇特的一首。关于它的写作时间历代注家均忽略 ,关于它的主题思想以往学者亦认为是一首寓言体的政治讽刺诗。笔者的考辨认为 ,此诗为王安石做鄞县知县时所作 ,是一首写实的“生态诗”——表现了古人对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
-
长箫一支同心曲梦里清辉各自明——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
-
作者:吕菲 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纳兰性德 词 意境
-
描述:晏几道和纳兰性德是近年来词学比较研究中很受关注的两大词家。他们共同对“梦”这一关键意象进行创作,他们的意境构成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相异性反映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