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范仲淹的改革观点与人才思想
-
作者:汪长根 沈建洪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政治改革 士大夫 宋太宗 改革主张 保守派 政治家 欧阳修 范仲淹
-
描述:。“庆历新政”虽然仅仅搞了一年左右,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西线战事而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范仲淹在这场改革中所显露的丰富的人才思想,还为后人留下了
-
王安石改革与社会舆论
-
作者:孟天运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神宗 社会舆论 谏官 欧阳修 台谏制度 司马光 张方平 保守派
-
描述: 任何改革,都要遇到一个社会舆论问题。如果把改革比做船,舆论就是风。舆论与改革一致,就是开顺风船;不重视舆论,只靠行政命令,就是开无风船或顶风船了。在这方面,王安石改革中的教训是很典型的。我认为,王安石改革中社会舆论问题没有解决好,是其改革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宋代改革中的左、中、右三派
-
作者:徐庆全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神宗 司马光 苏武 吕惠卿 当朝 苏拭 老臣 保守派 变法改革
-
描述:早在四十年代,郭沫若曾想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人写成一部《三人行》,郭老的大作并未问世,但这一重要线索却留给了我们。本文揭示出,王、司马、苏三人在这场政争中各自的立场、态度及其走向,使读者对当时的那场改革有更深层的了解。
-
是什么毁了大宋帝国?——《月沉西子湖——大宋帝国的衰亡》评介
-
作者:佘江涛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帝国 作者 改革派 历史意识 王安石 中国历史 保守派 病因 历史事件 旁观者
-
描述:从一开始就弥漫着衰败的气息,让人感到压抑和失
-
试论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兼评姚瀛艇先生对于王安石变法问
-
作者:姚治中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大地主 北宋 社会繁荣 小地主 封建社会 商鞅变法 社会矛盾 保守派 神宗
-
描述:就是改良成功之一例。各个階級社会中统治階級所進行的改良政策之成败及持續与否决定於進行改良的这个階級的歷史地位、决定於当時改良派与保守派實力的对比。我們的任务就是揭示当時社会歷史的客观环境以及在社会矛盾运
-
坏了名节——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
-
作者:眭达明 来源:秘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文写作 王若虚 王安石 司马光 变法派 中书舍人 杂谈 保守派 《续资治通鉴》 功德碑
-
描述: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豫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大防,刘挚,苏轼、辙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词极其丑诋,至以“老奸擅国”之语阴斥宣仁,读者无不愤叹。一日,希草制罢,掷笔于地曰:“坏了名节矣。”
-
林语堂《苏东坡传》舛误一则
-
作者:林世芳 来源: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传》 舛误 范仲淹 林语堂 王安石变法 抑郁病 恶毒攻击 强烈反对 保守派 反对派
-
描述:等人进行政治变革,因为保守派强烈反对,不能实现。1052年,范仲淹在赴颖州途中抑郁病死。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驳“四人帮”及其喉舌散布的一些
-
作者:吴泰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朝 大地主阶级 司马光 保守派 北宋中期 保甲法 宋神宗 法家思想 变法派
-
描述:(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被“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江青和姚文元都说什么“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异族的侵略”。他们授意其喉舌炮制的反动文章,也鼓噪什么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抗战自卫”,是为改变“北宋大地主顽固派对
-
黄庭坚在广西——兼论黄庭坚的政治态度
-
作者:彭会资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态度 宜州 司马光 黄庭坚 保守派 史学界 政治理想 交流史 宋哲宗
-
描述:过去史学界、文学界一般都认为,黄庭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保守派。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通过具体分析黄庭坚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态度、贬谪广西的原因及其在广西的活动,对黄庭坚作出了新的评价。
-
苏轼的政治态度剖析
-
作者:陈启汉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态度 司马光 统治阶级 三十年 保守派 旧党 利害冲突 北宋 大地主
-
描述:党之争和派系之间的互相倾轧交错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这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这场党争持续有三十年之久,斗争出现过几次反复。一党得势,对敌党肆意报复,党争愈演愈烈。于是相互报复和政见冲突,也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这场党争的复杂性也就更突出了。苏轼毕生的政治生涯都是在这场复杂曲折的党派斗争中度过的,因而他的政治表现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