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取材于佛教名著
作者:查德元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名著  佛教  取材  《游园惊梦》  《西厢》  代表作  汤显祖 
描述: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笔者沿着作者提供的线索,翻阅了唐代高僧道世撰写的《法苑珠林》,果然见其中有两则十分曲折感人的轶闻轶事,将其意译如下:其一,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在任上将夭亡的爱女葬于城北。新任太守张世之的公子子长,年方二十,有一天,子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美丽少女含羞地对他说:“奴是前任太守之女,因为心相爱慕,特前来就教。”一连数夜,都做同样的梦。后来,甚至在白昼,那少女也出现在子长面前。最后他俩私订终身,结成恩爱夫妻。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仲文派丫环打扫女儿坟墓时,经过从前小姐的住房,丫环顺便进去张望,偶然间竟发现她那已去世的小姐一只绣花鞋在子长的床底下。她十分吃惊,赶快取走绣花鞋向主人禀报。仲文看后亦觉事有蹊跷,就去拜访世之,把公子子长找出来盘问,秘密就这样拆穿了。但...
从王安石、苏轼的拟寒山诗看宋诗的佛教底色及其演进
作者:夏帅波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特征  王安石  苏轼  拟寒山  佛教 
描述:寒山诗是一个复杂的诗歌现象,在宋代已经完成了禅宗诗人的形象定型,从王安石、苏轼两个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的诗人对他的模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旨趣,也可看出宋代禅宗势力在朝廷推动下的扩展和宋诗佛教底色的渐
明朝佛教发展概况(二)
作者:戴耕玖  来源:徽州社会科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发展概况  佛教  明朝  黄山  罗汝芳  宁国府  炼丹  高僧 
描述:,或者说,他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罗汝芳与佛教的因缘
作者:刘聪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芳  佛教  交往  十三年  净土信仰  佛学研究  太湖县  净土思想  嘉靖  万历 
描述:作为阳明后学中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历来被认为与佛教交往密切,但少有学者专门考察其与佛教的交往经历。本文系统考察罗汝芳一生与佛教交往的过程,认可禅宗而反对净土的信仰倾向,以及时人对罗汝芳与佛教交往的看法
创新应是新时代的基本教义
作者:李立红  来源:中国经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基本教义  新时代  全球生产体系  全球化过程  全球化进程  创新体系  引进创新  生产网络  沿海地区  提高收入水平 
描述:创新应是新时代的基本教义
《周礼》“乐德”教义通释
作者:张国安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今  乐德  六德  乐教   
描述:西周德教是在行礼乐的过程中实施的,属乐教,而非义理之教。"乐德"之教,从礼仪之象而言,可别为"六德"义,就终极言之,其设教以教"和"为旨归。"乐德"之教的本质是身教重于言教。
读《关睢》 灵动的情歌与陈腐的教义
作者:苏涵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睢》  《关雎》  《牡丹亭》  课堂问答  荇菜  雎鸠  《诗经》  审美效果  汤显祖  现实人生 
描述:读《关睢》 灵动的情歌与陈腐的教义
细说《闺塾》中的陈最良
作者:黄晓明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人物形象  汤显祖  封建礼教  虚伪性  学生  教义  塾师  关雎  牡丹亭 
描述:。教参中对其做了如下论断: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严格遵守封建教义,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作者:王昆吾 何剑平  来源:巴蜀书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佛教  佛教  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  史料  史料 
描述: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李觏宗教观述评
作者:王煜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佛教  佛教  道教  道教 
描述:李觏倡导礼让和礼治 ,主张传播儒家礼学以压制佛道两教。李觏痛感同胞对佛寺道观过度热情 ,对孔庙祖庙反为冷漠。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祖庙无寺观 ,让人们免除佛道诱惑。他谴责儒者失职 ,让佛道两教乘虚而入民心。他排斥僧、道于士农工商四民以外 ,并罗列了佛道两教十项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