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91)
报纸(687)
学位论文(559)
图书(185)
会议论文(6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42)
地方文献 (317)
才乡教育 (268)
地方风物 (147)
文化溯源 (109)
非遗保护 (68)
宗教集要 (26)
红色文化 (12)
按年份分组
2014(385)
2013(213)
2011(262)
2010(263)
2008(195)
2006(150)
1993(37)
1990(41)
1986(29)
1982(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699)
抚州日报(160)
价格月刊(7)
文艺理论家(5)
上海人民出版社(4)
中学理科:综合(1)
瞭望(1)
初中生之友·学习号(1)
晋中学院学报(1)
教师博览(1)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作者:饶礼喜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省  临川  中学  文学社  中华文化  王安石  学生社团  汤显祖  晏几道  新闻出版 
描述:雨文学社以“青春•文化•修养”为宗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素养、丰富校园生活、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Story ①: 诗,我心中的绿洲 胡泽重 诗,是唐时的一首曲,传唱在天山
临川二中: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相促进
作者:暂无 来源:价格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临川  升学率  重点中学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特级教师  新校区  王安石  汤显祖 
描述:临川二中: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相促进
临川古代演出场所之变迁
作者:肖爱民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台建筑  演出方  临川  汤显祖  厅堂  场所  教坊  戏曲表演  勾栏  明代 
描述:在正式的戏台产生以前,临川境内早期表演场所主要集中在厅堂、戏场、勾栏、王府教坊等。一、厅堂厅堂是中国演出史上一种特有的演出场所,在戏台产生以前及戏台出现以后,这种表演场所及演出方式从
秀美临川的圣若瑟天主教堂
作者:本刊  来源:中国宗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主教堂  教堂建筑  临川  汤显祖  中国传统  建筑物  哥特式教堂  文风  江西  圣母玛利亚 
描述:江西抚州古为临川郡,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领略中国古人的雅士文风,抚州是必到之处。"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汤显祖将家乡的秀美景色一语道尽。而这里的圣若瑟天主教堂,也是一处绝佳的游览之所。教堂
略述汤显祖晚年在临川奋战的事迹
作者:罗传奇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  略述  万历  诗文集  海盐腔  戏曲家  《邯郸记》  戏曲文学  汤显祖戏剧 
描述: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1550——1616)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天弃官回到家乡临川,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六日逝世,家居长达十八年之久。这段时期,是汤显祖戏剧文学创作和从事演出
考《临川先生文集》误收欧阳修诗一首
作者:寿勇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文集  临川  误收  欧阳修  宋刻本  明刊本  王安石 
描述:写,实为不妥。
论汤显祖传奇与古海盐腔在临川的流变
作者:李雪萍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诗  海盐腔  弋阳腔  江西  昆山腔  临川  谭纶  流变  传奇  四十年 
描述:一、谭纶与浙音海盐腔传入江西的历史偶然谭纶(1520--1577),江西宜黄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主事、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右参政、
临川文学史》序
作者:张世俊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学  中国文学史  临川区  女性文学  区域文学史  谢灵运  社会主义  汤显祖  王安石  地方文献 
描述:临川文学史》序
“才子之乡”酒飘香——访临川县酒厂
作者:李愈茂  来源:价格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  酒厂  莎士比亚  政治改革  高等院校  王安石  大曲  中国科技大学  江西省 
描述:,居全国首位。
临川县发现汤显祖《玉茗堂全集》残版
作者:徐建昌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  汤显祖  县图书馆  文物陈列  抚州地区  文物工作  木刻  无代价  戏剧家  剧目 
描述:去年七月下旬,抚州地区文博所、剧目工作室及临川县文物陈列室,在临川县温泉公社余坊大队汤家村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汤付氏家发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著作木刻残版32块,该老人无代价地将这批残版送给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