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由诗学
作者:龚维英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形式  汤显祖  戏剧家  五彩缤纷  戏剧性  艺术形象  莎士比亚  大视野  叙事诗  关汉卿 
描述:戏剧家应当有广泛的爱好,扩大视野,这对创造艺术形象是有益的。在五彩缤纷的文艺园地中,诗与戏剧的关系格外密切。莎士比亚就写得一手好诗;关汉卿、王实甫的散曲,汤显祖、孔尚任和洪昇的诗词无不驰名诗坛。诗,特别是叙事诗,很多可以演绎成戏剧。所以,英国名作家司蒂文生说:“戏剧是行为的诗”。
作者:吴若峰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盐腔  演员们  孟姜  客家族群  弋阳腔  长城  手抄本  广昌  剧本  汤显祖 
描述:一出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在同一乡村的二姓客家族群中,作为家族祭祀,承袭传唱500余年,分化成两出悲喜剧,一个是传奇《长城记》,另一个是《孟姜女送寒衣》。遗失多年的古南剧本,几近绝迹的四大
作者:徐春芳  来源:当代老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  诗词  文学  徐春芳 
描述:(一) 活动舞台村落摆,乡邻亲友众纷来。小车摩托权为座,听唱平安满台。 (二) 八仙方桌叠重重,狮滚绣球腾跃中。竟展雄风祈吉愿:风调雨顺稻棉丰。
安顺地应属傩
作者:沈福馨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顺地    师专学报  《周礼》  面具  社会科学版  使用方  梅山教  师公  茅山教 
描述:安顺地属于傩,这似乎是不可争议的定论,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1991年8月在安顺虹山宾馆召开的“中国军傩研讨会”上,湖南学者将安顺地与湘西傩堂戏类比,认为地不具备傩堂戏的诸多
屠格涅夫笔下的爱魂与汤显祖剧中的情——《死后》与《牡丹亭
作者:赵建国  来源:石家庄市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屠格涅夫笔下的爱魂与汤显祖剧中的情——《死后》与《牡丹亭
梅鼎祚和他纂辑的《才记》
作者:田璞 查洪德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玉合记  梅鼎祚  纂辑  李卓吾  李梦阳  何景明  戏剧家  文言小说  叶昼 
描述: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女鬼”与“诗”——从《聊斋》看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对“阴
作者:蔡九迪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  中国文学  十七世纪  《牡丹亭》  人格化    蒲松龄  女鬼形象  “鬼气”  汤显祖 
描述:于女鬼及与当时文化、思想潮流的关系。 女鬼形象在十七世纪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与当时社会上对美貌才女之死的强烈兴趣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兴趣在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里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牡丹亭》
苗瑶民族的“祭”与古代汉族的血祭比较研究
作者:刘付靖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苗族  瑶族    《周礼》  血祭 
描述:苗瑶民族传统宗教中的祭与汉语典籍《周札》中的血祭,在主要内容以及多种方言的读音上都有相似之处,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苗瑶民族的来源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经历与学心得
作者:孙蜀生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群英会》  运气  唱腔  发音部位  戏剧  陈道安  城隍庙  程砚秋  京剧  《孙行者》 
描述:经历与学心得孙蜀生一吾之家乡系南通金沙镇。其地东接吕四之滨,北达据港海岸,形势险要,为通州东乡之门户。镇上有城隍庙一所,庙内建有古戏台一座,台前系一广场,以备乡人观。每逢春秋佳日,常有“草
剧中的梦幻
作者:陈茂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描述:究和跨文明研究的方法,从梦的角度试图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首先探讨两位大师的生平和社会背景,然后从“善情”、“恶情”、宗教和戏剧结构等四个方面论述梦在汤剧和莎剧中的作用。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同时代的评论家已感受到了他们作品的不朽魅力。吕天成在《曲品》中称汤显祖“懒作一代之词匠,竟成千秋之诗豪”。本·琼森认为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