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62)
期刊文章(1921)
图书(83)
学位论文(40)
会议论文(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52)
地方文献 (112)
宗教集要 (17)
才乡教育 (12)
红色文化 (10)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8)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1233)
2013(153)
2010(477)
2009(292)
2008(170)
2003(48)
2002(56)
2000(83)
1997(80)
1993(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86)
香港大公网(82)
文艺报(32)
全国新书目(3)
修辞学习(2)
书摘(2)
杂文月刊(选刊版)(1)
课堂内外(初中版)(1)
香港文学(香港)(1)
台港文学选刊(1)
“惊梦”境界
作者:顾瑞雪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牡丹亭》  古典文学作品  艺术形象  传统剧目  形象生动  人的形象  汤显祖 
描述:《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其作者是被誉为“中国的莎±比亚”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全本《牡丹亭》剧情起伏曲折,唱腔文辞华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尤其是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
名家写作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  写作  名家  王安石  “绿”  “到”  “过”  “满” 
描述: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而这个字眼,并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吟哦,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不够理想,一想再想
王安石“不足”质疑
作者:暂无 来源:编辑参考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不足”质疑
翰墨旧事(
作者:斯舜威  来源:书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范学堂  《仪礼》  著名学者  胡小石  李瑞清 
描述:一九0六年九月,胡小石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二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仪礼》,胡小石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熙裁门下
白饭与三毛饭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资治通鉴》  王安石  苏东坡  司马光  草稿  主人  著述 
描述:记得。隔日两人再见。王安石问,近来有何著述?贡父回答.在写兵论。乃将王安石草稿复述一遍。王安石大窘,默默地将自己的草稿撕掉。他断没有想到,说的就是自己写的。
清道人年谱()
作者:曾迎三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清道人年谱()
王安石难苏东坡
作者:雅敏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难苏东坡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第四个十年:中国散文的新崛起——兼谈中青年散文作家的创作
作者:范昌灼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创作  作家  中国散文  中青年  作品  王英琦  贾平凹  古镇  腰鼓  安塞 
描述:,这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的思想文化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散文这一“老资格”的文学品类,同小说、报告文学等相比,其发展速度虽然显得有些缓慢,但无论是作品质量的提高
论曾巩散文语言的声音节奏及句法修辞对其散文风格的影响
作者:喻进芳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风格  散文风格  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  节奏  节奏  句法修辞  句法修辞 
描述:声音节奏的运用对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曾巩平正温雅的散文风格,甚得力于其语言的运用。具体而言,其散文的平正温雅在形式上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它那平和的语音语调、散缓的节奏以及句法修辞的运用。
陆涛声王安石故居“半山亭”匾
作者:暂无 来源:武进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陆涛声王安石故居“半山亭”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