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50)
期刊文章(1527)
学位论文(43)
会议论文(43)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38)
地方文献 (114)
非遗保护 (57)
红色文化 (29)
地方风物 (23)
才乡教育 (15)
宗教集要 (13)
按年份分组
2013(270)
2012(598)
2011(647)
2010(255)
2009(209)
2008(175)
2007(132)
2006(110)
2003(74)
1997(29)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475)
云南党的生活(16)
党的生活(云南)(10)
创造(9)
中国新闻周刊(4)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4)
云南教育(视界)(3)
云南教育·视界(3)
法治快报(1)
空中交通管理(1)
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解谜-中国古乐史疑案破析
作者:刘正国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解谜-中国古乐史疑案破析
纽约欢迎刘绍唐萧乾席 唐德刚与夏志清杯酒言欢(转载)
作者:暂无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纽约欢迎刘绍唐萧乾席 唐德刚与夏志清杯酒言欢(转载)
特稿--刘传记与民国史学--纪念刘绍唐先生逝世一周年(
作者:唐德刚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特稿--刘传记与民国史学--纪念刘绍唐先生逝世一周年(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三生路:评昆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作者:骆珞  来源:金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封建礼教  柳梦梅  爱情自由  相思  人物形象  追求爱情  个性解放 
描述:《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作者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杜丽娘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有着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彻底反对,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总后勤部王谦副部长在总后抗震救灾任务部队领导干部会议的讲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廖部长、孙政委和总后其他领导,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几天来,我们实地察看了总后部分任务分队,与部分专家进行了座谈,刚才,又听了大家的汇报,使我们很受教育、很受启发。总的感到,总后任务部队进入汶川地震灾区以来,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总后党委和廖部长、孙政委的指示要求,大力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连续作战、顽强拼搏,出色地完成了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净水供应、房屋检测等救援任务,以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赢得了军地各级领导和灾区军民的高度赞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任务部队党委高度重视,按照军委总部和廖部长、孙政委指示要求,迅速依据应急预案,组建各类救援分...
琢出证券“树”的“蛀虫”:写在王益、董正青等人被揪出之后
作者:李阳  来源:金融经济(湖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树”  王益  证券  叶子 
描述:春风里,一棵大树生长得郁郁葱葱。然而,那几日,树上有好多叶子黄了。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栖在树上,用坚硬的嘴在树杆“笃、笃”地敲着,啄出几条虫子。啄木鸟飞走了。几天后,变黄的叶子又长出了绿色——这是
崇祯背天干钱应是炉钱
作者:林染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崇祯小平钱中有背甲、乙、丙、丁、戊、己者。旧谱尚有庚字钱之说,但历年考古发掘中似未发现庚字钱实物。对于这类钱,旧谱认为是纪年钱,孙仲汇和戴建兵先生则在陕西《明钱专辑》中提出这类钱“可能”为明代南北
崇祯背天干钱应是炉钱
作者:林染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崇祯小平钱中有背甲、乙、丙、丁、戊、己者。旧谱尚有庚字钱之说,但历年考古发掘中似未发现庚字钱实物。对于这类钱,旧谱认为是纪年钱,孙仲汇和戴建兵先生则在陕西《明钱专辑》中提出这类钱“可能”为明代南北
王应麟《困学闻》研究
作者:刘方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困学闻》  考据  影响 
描述:,从考据内容、考据方法、考据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详细介绍《困学闻》在考据的贡献。考据内容主要包括考证文献典籍的正误、考证人物史实、考证天文地理、考名物典制等方面。考据方法多样,包括列举法、辨
文化人志在圣贤——读传文学《何澄》
作者:寓真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寻找回一个文化人 何澄其人,一生涉历诸多领域,业绩非止一端,然归根到底,他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何澄也是一个几乎被忘却了的文化人。苏华、张济两位作家经过艰辛的钩沉,蒐集大量资料,撰成《何澄》这部传记,终于使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埋没的文化人的形象,展示于读者面前。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