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92)
报纸(279)
图书(16)
学位论文(16)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1)
地方文献 (39)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3)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2)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7)
2013(32)
2011(58)
2008(16)
2006(16)
2004(13)
2003(13)
2002(10)
1999(16)
1992(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9)
青年时报(7)
古典文学知识(5)
临沂日报(3)
江海晚报(2)
连环画报(1)
新财富(1)
鸡西大学学报(1)
语文学刊(1)
中国质量报(1)
论王安石诗的自身互现象
作者:孙建峰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文本   
描述:自身互现象是互性在王安石诗歌文本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本文从典故与词汇等的重复出现与一题多作中的重复现象这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考察,从细节处描述和阐释了王安石诗歌的特点及其写作模式。至于这种现象
有灵犀“议”点通
作者:武月娇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  王安石  议论文写作  论点  论据  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生  初中作文教学  针对性  格物致知 
描述: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发表议论的。有了论点和论据,还得展开分析,深入议论。分析好,大有益。议论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初学者写议论文,很容易犯
白对照唐宋八大钞 第三册 王安石:临川
作者:郭预衡 俞谦 乐竟注译  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中国  中国  唐代  唐代  译文  译文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中国  中国  宋代  宋代  译文  译文 
描述:白对照唐宋八大钞 第三册 王安石:临川
白对照唐宋八大钞 第三册 曾巩:南丰
作者:郭预衡 祝鼎民注译  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中国  中国  唐代  唐代  译文  译文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中国  中国  宋代  宋代  译文  译文 
描述:白对照唐宋八大钞 第三册 曾巩:南丰
中美省州长在京对话赵洪祝周强陈政高王三运姜大明鹿心李纪恒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周暹)昨天下午,中美省州长对话举行。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湖南省省委书记周强、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江西省代省长鹿心、云南省代省长李纪恒、北京市市长
香港山东青年会来省人厅交流访问 韩金峰会见访问团 黄麟英
作者:暂无 来源: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年会  山东  香港  名誉顾问  金峰  访问  青年人才  交流  政协委员  副厅长 
描述:6月1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山东商会创会会长吕明华博士任名誉顾问,香港山东青年会主席丁华任团长的香港山东青年会访问团一行25人来省人厅交流访问。省人厅厅长韩金峰,副厅长黄麟英会见了访问团一行
曾巩记体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面一派欣欣向荣,但国家内部积贫积弱的矛盾日益明显。曾巩的记体广泛地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生疾苦、水利建设、学校教育等等。他的散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拟分作六个
曾巩记体风格论
作者:李美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  散文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描述: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记体的内容、题材及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记体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记体在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
我省何涛魏楷获殊荣
作者:暂无 来源:兰州晚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评选近日揭晓,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并公布了“十佳百优”名单。我省原兰州电视台台长何涛和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魏楷两人被评为全国广电
渊醋交传佳话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马邦城 明朝仁宗、宣宗年间,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朝廷采取与民生息政策,使国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史称“仁宣之治”。特别是宣宗在位时,十分重视地方吏治,专门选派一批亷直清正、精明干练的官员,出任州府长官。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明史上所标榜的“循吏清官”,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苏州知府况钟,而时称“浙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