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8)
报纸(699)
图书(193)
学位论文(167)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56)
地方文献 (39)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1(514)
2010(505)
2009(458)
2007(383)
2002(230)
1999(212)
1998(191)
1996(240)
1987(151)
1979(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7)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9)
百科知识(7)
老人世界(4)
中华书局(2)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国粮食经济(1)
广西民族研究(1)
中国医疗保险(1)
教育史研究(1)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琐谈古代色彩学的萌芽
作者:范志民  来源:新美术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色彩学  考工记  黄帝  周礼  中国绘画史  冬官  五色  古代  说文解字  传说 
描述:(一) 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人,可以从不少史籍中找到有关远古绘画的传说,如提到画肖像的事在传说的黄帝时期就有了:“黄帝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兵立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下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
我国最早的“讲义”和“积分法”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积分法  朱熹  王安石  讲义  太学  南宋  大学  北宋  皇帝  考试 
描述:校采取考试打分数,根据分数多寡分别升学
我国伟大的海塘工程
作者:朱偰  来源:科学大众(中学版)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塘工程  石料  海潮  现代工程  王安石  浙江省  杭州市  土塘  金山  潮水 
描述:杭州市,经过金山、平湖、海盐、海宁、杭州五个县市,全长达到一百五十公里。海塘的塘身,全部是用整块的大石条分层叠砌的。大石条有的长六尺,宽厚各二尺;有的长五尺,宽厚各一尺六寸。海塘的高度并
漫话我国元旦
作者:鲁桥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元纪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辛亥革命  天象记录  孙中山  王安石  萧子云  陈献章  西汉时期  正式规定 
描述:漫话我国元旦
我国文化中的“四”
作者:赵静  来源:小读者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  王安石  欧阳修  我国古代  卢照邻  骆宾王  黄庭坚  苏东坡  关汉卿  马致远 
描述:我国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鸡年”的新闻
作者:张宿东  来源:新闻知识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元前  史记  北齐  政权  重新建立  司马迁  王安石  隋文帝  新闻  多民族 
描述:石开始变法。
古代文学家别称漫谈
作者:景遐东  来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学  陶渊明  别称  欧阳修  杜甫  《说文解字》  李商隐  孟浩然  王安石  郡望 
描述:古代文学家别称漫谈
古代的姓氏名号
作者:张代会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姓氏名号  氏族社会  同姓不婚  上古时期  《游褒禅山记》  “中庸”思想  孔子  《史记》  《庄子》 
描述:奴隶社会,“百姓”指的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如《左传》中的灵辄,《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都是有名无姓。氏在我国上古时期已有,它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根据古书记载
《周易》与古代经济政策
作者:牛占珩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易》  古代经济  损上益下  经济政策  桑弘羊  《新唐书·食货志》  王安石  一条鞭法  《易》  常平仓 
描述:,使民不倦”的货贿流通观念。这些思想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也有着借鉴作用。
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特点及其发展
作者:陈祥耀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朱熹  统治阶级  毛传  古代诗歌  领袖  孔颖达  王安石  发展情况  形象思维 
描述: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突出地运用“比、兴”的是《诗经》中的作品。《诗经》运用“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