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乡贤桑梓情深 君子和而不同——陆九渊《国王文公祠堂记》
作者:乐文华 李承红  来源:沧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陆九渊  朱熹  学术政治化 
描述:当王安石及其新学正遭受朝野上下的猛烈抨击时,陆九渊写下《国王文公祠堂记》,这是南宋初年以来第一篇公开为王安石伸冤的传世之作。陆九渊在赞誉王安石的同时,也批评新学本末倒置。然而新学真正的弊端在于学术
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演进与公新学之命运
作者:刘成国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新学  王安石  意识形态化 
描述:察,揭示出新学在历史上的多面相。南渡以后,公新学开始没落。但这也不是直线衰落的过程,而是与高宗、孝宗两朝的党争、政局密切相关。自“绍兴和议”至绍兴二十六年的短暂复兴后,及至孝宗淳熙后期,作为学术
公新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地位
作者:肖永明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学  王安石  治学  成就  地位 
描述:训诂之学转变为性命义理之学的标志 ,在宋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公诗之用典
作者:张福勋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典故  手法 
描述: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的代表人物。而在此前,则有王安石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尊定了基础。公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
公魂归何方-寻访千古名相王安石
作者:郑晓江  来源:历史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為改革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以「三不畏」的積極態度,推行一系列新法。但因反對者眾,且積弊叢生,新法終以失敗收場。王安石離開了政壇,終老金陵。作者懷古思情,尋訪王安石晚年居住的半山園,描述這位一代名相恬淡簡約的退隱生活,並試圖解開其最後歸葬之地的謎團。
李壁《王公诗注》的诗学批评
作者:何泽棠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壁  王安石诗  诗歌注释  诗学批评  创作方法 
描述: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王公诗注补笺》平议
作者:王样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公诗注补笺》  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第一版  宋人  王安石  注本  诗集 
描述:《王公诗注补笺》平议
论齐辰翁评点公诗之理论意蕴
作者:汤江浩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辰翁  王安石    评点 
描述:刘辰翁评点公诗,为刘重要评点著作之一,因种种原因,较长时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本文依据蓬左文库本所存刘评,对其理论得失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对其理论产生之渊源、背景进行了纵横比较与探讨。
李壁《王公诗注》与“以史证诗”
作者:何泽棠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壁  王安石诗  诗歌注释  以史证诗 
描述:节,解释了用"赋"、用"比兴"、用典等各类诗句的意义。李壁还考证了部分诗歌的创作时间,并由此推证了诗意。
《王文公诗李壁注》二题
作者:李晓黎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文公诗李壁注》  王安石  李壁  诗注  诗话 
描述: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