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人已乘黄鹤去,嘉言风范万古留:悼念姚涌彬同志
-
作者:吴雁南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五十年代 编辑工作 中学历史教材 大学教学 学术文章 黄鹤 历史人物 学生运动 统治阶级
-
描述:学时代起就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反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五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辑工作、大学教学、
-
坚持真理,大义凛然-记陈郁同志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
作者:刘政整理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坚持真理,大义凛然-记陈郁同志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
“润含春泽,干裂秋风”(漫论赖少其同志的绘画艺术美和人品美)
-
作者:郭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研究)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绘画艺术 人品美 百炼钢 李将军 解鞍 周亮工 版画 作品 艺术家 艺术美
-
描述: “干裂秋风”,这是一种刚的美, “润含春泽”,这是一种柔的美, 既是百炼钢,又为绕指柔,既如“刁斗森严之程不识”,又如“解鞍纵卧之李将军”;(方亨咸语,见周亮工《谈画录》)“象如珲金璞玉”,“韵如郑草江花”;(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这
-
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批判孟超同志的昆剧《李慧娘》代跋
-
作者:卜林扉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6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尚情 出版社 汤显祖 社会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 思想影响 人性论 昆剧 人性解放 文学评论
-
描述:的思想和理论。代跋首先标榜汤显祖的“尚情论”,然后大肆宣传他的所谓“情”,他说明了自己的《李慧娘》“基本上是一抒发感情之戏”,说明了自己写这出戏是接受了汤显祖的思想影响,是从“尚情论”出发的。汤显祖为了憎恶和反对当时的封建道学,为了跟当时牢牢箝制人心的封建道学的“理”相对立,提出了反“理”而尚“情”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掙脫封建束缚、主张人性解放的朦胧的要求。
-
再谈角厮罗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答顾吉辰同志
-
作者:汤开建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家族世系 西域 曾巩 《隆平集》 再谈 河湟 高昌 《宋史》 条材 堂兄弟
-
描述: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
-
宣传电大 完善电大 振兴电大——中央电大副校长张达同志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电大 通讯员工作 传电 大副 广播电视大学 广播电视教育 校长 教育形式 传统教育思想 重大成就
-
描述:她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短短八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八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广播电视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中城市发展到农村的小城镇,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已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教育体系;广播电视大学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了一支数万人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职队伍;从上到下建设了初具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编纂了一批教科书和音像教材;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中国式的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受到了国内外的瞩目。李鹏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广播电视教育
-
再论《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答邓长风同志的批评
-
作者:徐朔方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再论 太常寺 政治 王世懋 南京 汤显祖 批评 玉合记 纠纷
-
描述:。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
“拗折天下人嗓子”再辨--与王永宽同志商量
-
作者:邓运佳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艺术成就 戏剧家 作品 反戏剧 艺术形式 李渔 牡丹亭 演员 闲情偶寄
-
描述:,我仍然认为“拗折天下人嗓子”的主张是不能提倡的,更不能效法。不论他是真主张,或是假主张,这个主张本身总是不正确的。
-
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周礼荣同志“人民的好医生”光荣
-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河南科技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政府 周礼 医疗卫生事业 显微外科 河南省 中共党员 为人民服务 科研水平 医生 科技成果奖
-
描述:德,是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二月
-
连加12次应是13个加数相加——答胡化安同志
-
作者:刘乾坤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加数 相加 次数 胡化 加法 理解 珠算 出现 夏用 解答
-
描述:“924+924+924+……+924”,连加12次,是12个924相加呢,还是13个924相加呢?我认为是13个924相加。其理如次: 一、“连加12次”指的是加的次数,而不是指加数出现的次数,所以不应理解为12个加数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