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38)
报纸(21)
图书(15)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9)
地方文献 (15)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40)
2009(30)
2008(37)
2007(38)
2004(16)
2003(15)
2002(25)
2001(19)
1996(25)
1994(26)
按来源分组
文史知识(11)
文学遗产(6)
文学自由谈(4)
名作欣赏(3)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
美食(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戏剧艺术(1)
语文世界(初中版)(1)
大理(1)
玉山草堂与江南文人画家
作者:暂无 来源:荣宝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山草堂  江南  黄公望  柯九思  虞集  文人画家  张雨  儒学  文士  合流 
描述:一『玉山草堂』简介『玉山佳处』是玉山草堂和其它园池、亭馆的总称。顾瑛凭雄厚的财力,广罗古书名画、鼎彝珍玩充斥其间;广东省结天下名士,日夜在玉山草堂与宾客置酒赋诗,歌咏唱和。一时间,『四方之能为文词者,凡过苏必之焉』。至正八年(一三四八)至十四年(一三五三)是玉山草堂活动频繁的年代,共举
明末文人心目中的汤显祖的人物形象
作者:田仲一成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明末  明末  戏曲研究  戏曲研究  世界观  世界观  记录  记录  人生  人生  明代末期  明代末期  邯郸  邯郸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肆)假托汤显祖的名义对文学作品加以批评的批语之中,他们把他看作是怎么样的人;3.明末文人之中,流行着把人生看作戏剧的想法,在这样的悲观性世界观之下,汤显祖的作品被置于什么地位。
解析历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作者:王艳坤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浩然  辛弃疾  中国诗歌  审美感受  杜甫  悲壮苍凉  悲慨  王安石  谢榛  黄鹤楼 
描述: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
诗意消遣的文人自娱词
作者:韩国彩  来源:飞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晁补之  士大夫阶层  北宋  财政困难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黄庭坚  党争 
描述:北宋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非但没有解决与高度封建集权相伴而生的政治腐败、军事无力和财政困难,士大夫阶层由于政见不同、议论相异而形成的党争却愈演愈烈。如果说王安石变法初期产生的新、旧党争还具
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
作者:陈四海  来源:东方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研究  中国 
描述: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
奎章阁文人辞赋研究
作者:侯慧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奎章阁  辞赋  虞集 
描述:及后来在明初文坛有着举足轻重力量的一批文人,在元代文坛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奎章阁文人集团对于元代文学的鼎盛和文风的确立居功至伟,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在把握元代文学鼎盛时期的文风和
汤显祖曾诗赠潮籍文人
作者:黄素龙  来源:羊城晚报地方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黄素龙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大名鼎鼎的《牡丹亭》原作者。其与潮文人还颇有文化渊源呢! 明万历11年(1583),其中进士,任太常寺
另类王益权力造就文人气质?
作者:暂无 来源:包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法庭上,王益没有丝毫的文人气质,有的只是对自己所涉案件的悔恨。但是,案发前,王益不但有证监会原副主席、国开行原副行长的耀人光环,而且还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并协助创办了光华EMBA
刘绍棠:老农·孝子·文人
作者:刘绍棠  来源:中华儿女(海外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  长篇小说  刘绍棠  北运河  地方特色  安乐县  中篇小说  大运河  鲁迅先生  孝子 
描述:刘绍棠:老农·孝子·文人
中国文人的别号、斋号与主体意识
作者:赵佳聪  来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别号  欧阳修  中国文人  陶渊明  红楼梦  冯梦龙  知识分子  居士  汤显祖 
描述: 文人的别号、斋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的产物,是数千年文化的结晶。研究这种似乎不起眼的文化形式,却可以探索到历代知识阶层(“士”)心灵运动的轨迹。别号、斋号中,蕴含着主体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