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19)
报纸(521)
学位论文(83)
图书(81)
会议论文(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258)
地方文献 (170)
文化溯源 (13)
宗教集要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228)
2012(247)
2010(236)
2008(179)
2007(175)
2006(162)
2004(98)
1996(69)
1987(57)
1983(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7)
兰州学刊(2)
绥化学院学报(2)
文学教育(下)(2)
菏泽学院学报(1)
岳阳师专学报(1)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当代学生(1)
上海远东出版社(1)
华中人文论丛(1)
《牡丹亭》中陈最良用“诗”例解
作者:李春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诗经》  《诗经》  陈最良  陈最良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塾师陈最良以诗教为女教,又用《毛诗》医病。他随心所欲地解《诗》,既是他迂腐性格的反映,也是明代诗教情理之争的反映,同时寄托了汤显祖的人文诗教情怀。
梦是梦·梦似梦·梦非梦:论《牡丹亭》的梦境描写
作者:陈文兵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构思  构思  情感  情感  现实  现实 
描述:本文主要通过对汤显祖《牡丹亭》中梦境的分析,探讨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成就。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梦是一种构思;看似写梦,其实抒情,梦和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梦又非梦,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我辈钟情似此:《紫钗记》述评
作者:周秦 刘玮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汤显祖  汤显祖  李益  李益  霍小玉  霍小玉 
描述:《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第一梦,是他传奇创作步入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借戏曲创作弘扬其"至情"之论的先声。本文是《紫钗记》评注的一部分,从其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编入手,着重探讨该戏
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南柯记》述评
作者:胡金望 吕贤平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记》  《南柯记》  汤显祖  汤显祖  功业  功业  婚姻  婚姻 
描述:探索,从而使该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荒唐言”背后的“真滋味”:《牡丹亭·道觋》解析
作者:戴健  来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道觋》  《道觋》  汤显祖  汤显祖  石道姑  石道姑  《千字文》  《千字文》 
描述:中的语言有115处,既显示出他对童蒙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借以反对伦理思想的虚伪与毒害。
人文思想关照下的汤莎女性题材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
作者:段奡卉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  女性题材  女性题材 
描述:这种立足于人性的提升和女性的发现的人文理想的立场,才使他们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代而具有长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牡丹亭》作为修辞原型在后世文本中的复现
作者:林山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修辞原型  修辞原型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复现  复现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明代后期新学美育思想研究
作者:邵艳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后期  新学美育思想  李贽  袁宏道  汤显祖 
描述:。总之,经过新学的改造,晚明美育已经不再是传统德教的附庸,而成为实现快乐人生、趣味人生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论文的第二部分具体详尽地分析和阐释了晚明新学美育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其中以思想界的李贽、戏曲界的汤显祖和文
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研究
作者:聂海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戏曲理论  情理观  王学  李贽  汤显祖 
描述: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研究
梦境中的“死亡精神”与“生命意识”——斯特林堡“梦剧”系列
作者:徐海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斯特林堡  梦剧艺术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描述:东方意识,等。 进一步考察了受这种特定主题制约和调节的形式因素,解析了二者的关系,力图阐明梦剧艺术的特质和其中蕴含的人性反思,大略涵盖梦幻与现实,梦的荒谬表象与理性内核,以及梦景意象的寓意与哲理化的戏剧结构。 由于直接参考资料的匮乏,本文个性化的思考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某些通行的批评精神,借鉴了常见的理论方法,如精神分析学说,原型说和神话批评,结构主义原则,女权主义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悲剧论,具有存在主义气息的死本能概念及荒谬感,等等,加之院校派文学概论所提供的批评模式,其中也不乏马克思社会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基本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