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68)
报纸
(91)
学位论文
(47)
图书
(26)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7)
非遗保护
(25)
地方文献
(9)
红色文化
(8)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
(77)
2013
(49)
2010
(49)
2008
(42)
2007
(40)
2005
(28)
2003
(30)
2002
(26)
1993
(13)
1985
(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8)
文史哲
(16)
抚州师专学报
(11)
百花文艺出版社
(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社区
(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美术大观
(1)
经济学家茶座
(1)
人文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古典散文
北宋
变法改革
国家干预
曾巩
同窗
文学研究
黄庭坚
地方官
商品经济发展
青苗法
晏殊
神宗
王安石变法
科举
南京市
地主阶级
史学界
士大夫
婚姻关系
外交政策
商品货币
太学生
周邦彦
叶梦得
天象
天才论
太皇太后
大城市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北宋孟學】搜索到相关结果
987
条
论叶适的“非
孟
”思想
作者:
徐洪兴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
孟
”
“孟子升格运动”
孔子
《中庸》
《孟子》
《习学记言序目》
陆九渊
子思
“忠恕”
道统
描述:
论叶适的“非
孟
”思想徐洪兴南宋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其思想学术向为学界所重,但论者往往多重视其事功经世,而有关他的“非
孟
”思想的论述,至今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叶适的“非
孟
”思想,是他“总述
从《疑
孟
》看司马光的学术思想
作者:
杨渭生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学术思想
孟子
王安石变法
孔子
扬雄
独立思考
全盘否定
改革派
人性问题
描述:
的改革派。司马光所撰《疑
孟
》等论著就
读司马光《疑
孟
》一则释疑
作者:
张维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孟子
王安石
易位
君臣关系
位理论
释疑
宣王
君臣之义
理论依据
描述:
《疑
孟
》是司马光晚年作品,主要内容是怀疑孟子,对孟子的言行提出质疑,篇幅不长,全书由十一个质疑构成:"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陈仲子避兄离母"、"孟子将朝王"、"沈同问伐燕"、"父子之间不责善"、"性
孟
州方言的声调研究
作者:
韩黎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
州方言
去声变体
中长调
舒化
描述:
浊入归阳平。
北宋
诗文
作者:
胡守仁
来源:
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西昆体
地主阶级
晚唐五代
韩愈
柳开
范仲淹
散文
古文
描述:
以诵读,而在于“古其理,高其意”,“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为当前的
[2005-09-13] 美
學
者:「胡布會」有助增互信
作者:
暂无
来源:
香港文汇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
學
SAIS中國研究系主任蘭普頓,在談及「胡布會」的意義時表示,他贊成中國前外長錢其琛的說法:「美中關係不錯,但還可以更好。」他認為,兩國關係複雜而多面,雖然有經貿、人權等分歧
[2005-11-20]
學
者:「胡布會」或能達共識
作者:
暂无
来源:
香港文汇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北京會晤可能討論的問題,北京大
學
美國研究中心朱鋒教授預測將涉及三個方面:一是經貿領域。雙方要從戰略高度看
國王英語
學
校90師生失聯
作者:
暂无
来源:
澳门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克賴斯特徹奇郊區薩姆納,大石從山上滾下壓毀 民房。(美聯社) 國王英語
學
校90師生失聯 克萊斯特徹奇的國王教育
學
院英語
學
校在地震中損失慘重。該
學
校坐落在坎特伯雷電視大樓的第三層,向國際留
學
生
「經曲之說」在經
學
史上的意義
作者:
陳文豪
来源:
文藻學報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禮»
«儀禮»
鄭玄
朱子
章
學
誠
描述:
為«儀禮»,雖然解釋各有不同,但其立基於儒家對「禮」的傳統認識,及禮「有本有文」的體用思想,則有其共同的地方。 「經曲之說」在經
學
史上的意義,本文得出三點結論,那就是:(
1
)「經曲之說」的記載,顯示
宋代老子
學
“以佛解《老》”析論
作者:
江淑君
来源:
中國學術年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老子
學
以佛解老
蘇轍
王雱
葛長庚
描述:
》等多處可見。其間如何互訓,藉以達到佛、老會通的目的,頗值得關注。其二則是援引佛教專屬的概念命題、術語與老子
學
說相附會。本文茲以「空」、「真空」;「妄想」、「分別」等佛教概念為代表,說明其間如何與老子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