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08)
报纸(528)
图书(144)
学位论文(134)
会议论文(9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26)
地方文献 (336)
地方风物 (77)
非遗保护 (37)
宗教集要 (10)
才乡教育 (8)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217)
2012(275)
2011(276)
2010(229)
2008(228)
2006(138)
2005(100)
1991(59)
1960(13)
1934(2)
按来源分组
文物(1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5)
河北学刊(4)
城市规划(3)
档案学研究(3)
求索(3)
甘肃理论学刊(2)
新远见(1)
广陵书社(1)
图书评论(1)
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
作者:孙景坛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历史意义  写作年代  共和行政  经济思想  国人暴动  中国古史分期  《吕氏春秋》  司马迁  诸侯国 
描述: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孙景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1)《周礼》是中国上古唯一一部关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文献,对汉、唐以来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后被列入儒家经典
郑玄《周礼注》版本考
作者:王锷  来源:图书与情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注》  版本考辨  版本目录学  古籍整理 
描述:周礼注》是一部笺释《周礼》的专著。郑玄在汉杜子春、郑兴、郑众、卫宏、贾逵等经学家的基础上,广搜博稽,训释经文,阐述礼制,正字读音,纠经衍误,对前人《周礼》之研究做了整理和总结.本文在学界前辈研究
周礼》宗祀乐事官联考
作者:吴土法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大司乐  四夷之乐  师职  官联  编钟  下管  郑注  乐之  卿大夫 
描述:礼》一书的编纂情况。
岸底丧俗与《周礼》记述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宇共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礼俗  《三礼》  《礼记》  《仪礼》  丧葬仪礼  拖拉机 
描述:的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的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
周礼》书中的大宰与小宰
作者:宫长为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公羊传》  周礼正义》  《左传》  西周金文  《毛诗正义》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春秋左传  孙诒让  周公 
描述:周礼》书中的大宰与小宰宫长为笔者尝在《周公何以摄政称王》一文中,提出周公是以大宰的身份摄政称王的,并且,还论证了大宰作为总理朝政的最高长宫,爵为上公,命为九节,在西周王朝官制的结构,应当占居首要
论哲学批评--《周礼全集》编后感
作者:王路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出版社  初选  先生  学术论文  要求  文集  文章  周礼  是非  哲学批评 
描述:之一。
论孔子否定周礼所规定的王侯大夫世袭制
作者:黄武强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世袭制  君主专制  国家强盛  鲁国  周武王  大夫  论语  嫡长子继承  典章制度 
描述:、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运用这套制度来确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袭地位……。史籍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主要指的就是这些内容。”由此可知:(1)虽然周公不是周天子,但是周公可“制礼作乐
周礼正义》点校琐议
作者:汪少华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正义》  点校本  标点  讹字  校点 
描述: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周扎正义》点校本校点甚精,堪称善本。但尾这部八十六卷二百万字的巨著难点多,点校者万得之隙也不免有半失之差。现就后13卷(74—86卷,13—14册)中所见点校失误条列如下,以备再版参考。
周礼·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
作者:黄建军 于希贤  来源:文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考工记》  元大都  西周城邑制度  先秦古籍 
描述: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
周礼·仁政·入仕——孔子无法释然的情结
作者:罗新慧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仁政理想  论语  求仕  个体性  普遍性  卿大夫  主观愿望  卫灵公  人格美 
描述:政者保持着密切关联,这是因为他对于仁政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在孔子那里,作为个体性的仁政要高于普遍性的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