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60)
报纸(204)
学位论文(65)
会议论文(18)
图书(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31)
地方文献 (181)
非遗保护 (15)
地方风物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190)
2013(98)
2010(102)
2008(100)
2007(95)
2006(81)
2005(55)
2003(36)
2002(37)
1996(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91)
抚州师专学报(33)
文史知识(22)
青年文学家(9)
作家杂志(2)
梧州学院学报(1)
渭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铜陵学院学报(1)
南平师专学报(1)
大众科学杂志(1)
品味流年的惆怅美——殊《浣溪沙》探美
作者:陈西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浣溪沙  惆怅美 
描述:殊的作没有关乎国家兴亡的重大题材,没有慷慨激昂的豪情抒发,他的《珠玉》闪耀出的是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诗意”思考的艺术结晶。其为人称道的小令《浣溪沙》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触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殊《蝶恋花》赏析
作者:厚艳芬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妇  西风  燕子  丈夫  长路  景物  赏析  作者  相思 
描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殊《蝶恋花》关于这首的题旨,有主离人念远的,有主
虽不作态 百媚俱生——殊《破阵子》赏析
作者:鞠党生 王亚玲  来源:学语文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虽不作态 百媚俱生——殊《破阵子》赏析
诚实就是最聪明的工作方法——从殊的诚实谈从事机关工作的方法
作者:丁祥忠  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机关工作  诚实  聪明  北宋词人  史料记载  任职期  游玩 
描述:。”殊向真宗谢恩后说:“其实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里穷而已,如果我有钱,也早就参与了。”真宗听了,对他愈加赞赏。[第一段]
燕子意象:殊生存反思的感性载体
作者:王欣星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燕子  燕子  意象  意象  生存反思  生存反思 
描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燕子是有着多重美好含义的象征。素以圆润秀雅著称,他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的对人生、对生命的忧思,散发出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燕子意象成为殊生存反思的感性载体。
自唱的悲歌——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作者:柏秀娟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歌  知音    赏析  声调  阳春 
描述:宋西昆派的后期诗人,诗作多至一万多首,但他的主要成就,主要是在的创作上。有《珠玉》集,存一百三十多首。他的和婉明丽,常以
生花妙笔写春光——读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作者:沈鹏云  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句准确精到  文章赡丽  闲雅有情思 
描述:宋初词坛领袖人物之一的殊的作品典雅华丽,颇有情思。殊的名作《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最能体现其风格特点。该词概括得形象生动,描绘得神彩飞扬,表达得自然而真切,字字如珠。殊传世集曰《珠玉集
情与景会意在言表——殊《浣溪沙》赏读
作者:钟国榜  来源:初中生辅导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与景    词语  浣溪沙  言表  自然现象  天气  流光  实景  郑谷 
描述:情与景会意在言表——殊《浣溪沙》赏读
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
作者:昝娟娟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蝶恋花》  《蝶恋花》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  《珠玉  《珠玉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  苏教版  苏教版  反衬  反衬 
描述: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殊詠花詞審美特徵試析
作者:趙桂芬  来源:臺南科大學報(人文管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詠花詞  詠花詞  珠玉詞  珠玉詞  詠物  詠物  聯章體  聯章體 
描述:體,而其好爲聯章體,應歌合樂,傷逝詠懷,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心聲與生活的情趣。因此,殊詠花詞對其個人而言,或對北宋詠物詞的發展史而言,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本文擬從分析殊詠花詞之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