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1)
报纸(115)
图书(26)
学位论文(10)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0)
地方文献 (43)
非遗保护 (25)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6)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75)
2012(25)
2011(26)
2010(31)
2008(23)
2007(12)
2005(8)
2002(9)
1998(16)
1987(7)
按来源分组
农民文摘(1)
语文天地(1)
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1)
旅游(1)
新闻晨报(1)
包头日报(1)
金山(1)
剧作家(1)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1)
专栏 世界是平的,心不应是
作者:暂无 来源:特区教育·中学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 这其实也就是一个阅读经典的话题,对此我深以为然。但这个近乎常识的观点之所以令我格外触动,是因为我最近读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受网络文学的影响,如今的青少年普遍对文学名著兴趣不大,而对魔幻、科幻、侦探类图书“情有独钟”。上海译文出版社曾经推出了一套名著文库系列丛书,包括毛姆的《刀锋》、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德莱塞的《珍妮姑娘》、卡夫卡的《城堡》、柯林斯的《白衣女人》等,但据说销量很不理想。中国古典名著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有报道说,某女士给女儿列了个“暑期名著阅读计划”,没想到却遭到女儿软硬兼施的“抵抗”,一个假期下来,一本《红楼梦》仅仅翻了十页不到一一而许多家长有着相类似的困惑。很多新课标的语文课外读本干脆将国内外的名著缩写,只留下最简单的故事梗概。 这当然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特性有关,想想看,某名人一本正经地考证黛玉葬花是一种行为艺术,某文学博士著书称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而依据是李白这样的诗句:“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声称这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文化被剥离成了知识,知识又被剥离成了拿来即用的技术,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这种重术轻学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指望他们潜身名著恐怕并不现实。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得重视经典阅读的价值,重视经典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李泽厚说,人是文化的积淀。一个人倘若没有起码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则会导致灵魂的失重与缺钙,成为所谓的精神侏儒。而我们获得精神营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通过与那些高贵灵魂的对话,来感知自身与世界。有一本畅销书说世界是平的,但一个人的心灵不应该也是平的,不应该在快餐式的阅读中让心灵逐渐走向扁平化。 如今是一个信息海量的时代,各种读物太多,开卷未必有益,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几年前,有关方面曾经启动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应该就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该评选活动从全国74家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推荐的几百种图书中选出了100种优秀青春读物,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物种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给青年的12封信》、华文出版社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时间简史》(普及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挪威的森林》等经典作品,此外,一些畅销书也大量进入评选榜单,如人民出版社的<做最好的自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蒙:我的人生哲学》、新华出版社的《细节决定成败》、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我的世界我的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富爸爸·穷爸爸》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亮剑》等。 好的阅读令人受用一生,阅读经典无疑是一个高效率的阅读,给他们指定 “经典”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经典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前人视昨犹如后人视今,我的少年时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闲书”是要受骂的,与今天的家长逼着阅读经典的情形恍如隔世。推己及人,以昨视今,对于今天的网络文学以及一些人眼中的“闲书”,我们也没有必要乱棍打死。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父母指定的“经典”而是坚持自己去选择,难道就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与其慨叹他们“肤浅”不如尝试进入他们的阅读世界,进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真的没有必要处处为“人师”,尤其是包办一切。就以“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为例,从报道中看,它是从全国多家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推荐中评选产生,却似乎不见青少年本身的声音。这多少有点奇怪,这道”菜”是端给青少年品尝的,我想他们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应当有更多的“点菜”的权利,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据说这项活动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我希望接下来的活动能够更好地突出青少年在这件事情上的”主角“地位,看看他们心目中的阅读排行榜是什么。
党争视野下的《曾布日
作者:熊鸣琴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党争  《曾布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描述:向对《曾布日》非常有利。
试论《邵氏闻见》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张启容  来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邵氏闻见  王安石  形象 
描述:景,只有这样才能对王安石有一个公允的评价。纵观历史,王安石是位有政治抱负的改革家,他的变法虽没有改变北宋日趋腐败的命运,但还是部分地实现了富国的目的。
宋儒杨慈湖著述考
作者:赵灿鹏  来源:书目季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心学  陆九渊 
描述:宋儒杨慈湖著述考
精警篇章汗青——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
作者:潘维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精警篇章汗青——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
回天转地入扁舟:王安石
作者:毕宝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回天转地入扁舟:王安石
王安石 经典图文版
作者:梁启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传记 
描述: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
张九成《孟子》研究
作者:于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九成  《孟子  孟学思想  王安石 
描述:的奋发有为,也有谪居的著述之乐。张九成一生著作颇丰,其孟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作的《孟子》、《孟子拾遗》及其它学术著述之中。这些著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张九成倾十数年之力写作的《孟子
王益已交代所有问题
作者:暂无 来源:华夏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益已交代所有问题 国开行当年曾拒绝接收他 本报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一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王益已经在6月20日交代了所有的问题,焦点集中于收受贿赂、家属经商
王益决定不上诉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益决定不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