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
作者:陈伟娜 刘水云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  音律  音律  曲学背景  曲学背景 
描述: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
汤显祖的“孝”“慈”理念——读《牡丹亭·遇母》
作者:崔洛民  来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意志的同时 ,对父母怀有自然、深挚的感情 ;父母对女儿也有强烈的慈爱。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强调了个性自由与孝顺的统一 ,这就是作品追求的“曲意”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改进建议
作者:曹树钧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研究  牡丹亭  牡丹亭  昆曲  昆曲  汤显祖  汤显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描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此剧能赢得当代青年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表演上此剧尚需进一步精雕细刻,力求达到出出声情并茂。主要演员宜设AB制,以利于演员之间相互的学习和艺术上的竞争。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还魂记  还魂记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惊梦  惊梦 
描述: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求全,不足取也。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还魂记  还魂记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惊梦  惊梦 
描述:《惊梦》《寻梦》三出,如果把《游园》《惊梦》作为一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求全,不足取也。
“百步”应是“摆步
作者:暂无 来源:淮北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百步”应是“摆步
明代《牡丹亭》评点中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之探讨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评点  情节  人物塑造 
描述:明代《牡丹亭》评点中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之探讨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於《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还魂记  汤显祖  游园  惊梦 
描述:“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於《牡丹亭》的反思
汤显祖与南安牡丹亭
作者:彭承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南安  牡丹亭  申时行  杜丽娘  江西省大余县  明万历  广东徐闻  场景设置 
描述:汤显祖,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代大戏曲家、文学家,列宁称颂他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代表作“临川四梦”中尤其以取材于南安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牡丹亭的故事写的《牡丹亭还魂记》最为著名。$$明万历十九年
《西湖二集》与《牡丹亭
作者:中文系89级学生 陈皆平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继承关系  明末清初  明清之际  四十年  明代社会  汤显祖  西湖  司命  封建时代 
描述:《西湖二集》是明末的拟话本小说,在其中不少地方出现《牡丹亭》的曲文、宾白和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西湖二集》的作者周揖与汤显祖在思想上颇有相通之处。这一现象说明《牡丹亭》进步的反封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