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60)
报纸(204)
学位论文(65)
会议论文(18)
图书(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31)
地方文献 (181)
非遗保护 (15)
地方风物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190)
2013(98)
2010(102)
2008(100)
2007(95)
2006(81)
2005(55)
2003(36)
2002(37)
1996(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91)
抚州师专学报(33)
文史知识(22)
青年文学家(9)
作家杂志(2)
梧州学院学报(1)
渭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铜陵学院学报(1)
南平师专学报(1)
大众科学杂志(1)
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
作者:姚文永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  泰州学派  格物致知 
描述: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泰州学派的发展尤具有代表性,从王艮的"淮南格物"之说发展到李贽的"童心"说,既是对阳明先天预设之"良知"的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对"良知"系统不断重建的必然;把"良知"先天预设还原到后天实践的演进,既是消融和降低"良知"动态性的过程,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结。
从周代“礼”、“俗”《诗经》婚恋诗中言情心理产生的原因
作者:王亚男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婚恋诗  周代  婚恋生活  诗经  行为模式  思想观念  婚恋习俗  周礼  差异性  春秋时期 
描述:括而言,"俗是因地因人而自然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慎子》云"礼从俗",是俗先于礼,礼出于俗。二者具有
从《吴会英才集》的选编乾隆中后期的诗史景观
作者:倪惠颖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吴会英才集》的选编乾隆中后期的诗史景观
辗转于三教之间:由《牡丹亭》汤显祖的文学倾向
作者:齐海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童心说  童心说  杜丽娘  杜丽娘  罗汝芳  罗汝芳  晚明  晚明  王思任  王思任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王阳明  王阳明  心学理论  心学理论 
描述:汤显祖生在一个戏剧繁荣的时代,因其创作成果丰硕,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早年师承罗汝芳,兼容王阳明心学理论、李贽的"童心说"以及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达观主张,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宗
发乎情,止乎礼义:从“临川四梦”汤显祖的至情论
作者:任怡姗  来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善情  恶情  情欲  至情论 
描述:通过对"临川四梦"的细读以及相关著作的研讨,发现汤显祖的"情论"一方面肯定了人自然的情欲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认为情与欲都应该受到"理"的制约。汤显祖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感情观是非常认同的。
直抒胸臆、纯任自然:从东坡的诗词文东坡的人格
作者:鄭向恆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格  人生  王安石  文章  任自然  境界  儒家思想  黄州  哲理  欣赏 
描述:议论而后而进入记叙、抒怀,充分达到借题发挥的作用。虽名为"记",却以"超然"两字,大谈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天马行空,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这篇文章和他的作"望江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周礼正义》大型辞书的车制條目
作者:汪少華  来源:中国文字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典  横木  周礼  大型  正义  段玉裁  孙诒让  戴震  急就篇  释名 
描述:梁启超对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推崇备至,说:"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三)好在哪里?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学要》指出:"清末孙诒让所著《周礼正义》,集《周礼》之学的大成,特别是把清代
由拿手菜王益三的烹饪美学(下)
作者:纪世超 于玲玲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烹饪技艺  烹饪技艺  美学  美学  鲁菜  鲁菜  鱼翅  鱼翅  美食  美食  浙菜  浙菜  名厨  名厨  调味  调味 
描述:全鱼、凤凰鱼翅、茄汁白花鸡排等多款菜点,均在厨界厂为流行,引领风骚至今。”
从词汇扩散六安话入声字的演变
作者:何自胜  来源:黑河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入声  词汇扩散  舒化  六安话 
描述:入声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十分复杂,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利用词汇扩散理论来考察六安话入声的消变,展示江淮官话入声演变的生动事实,诠释北方话“入派三声“的历时过程。
从《欧阳文忠公杂书》欧阳修的书法观
作者:杜春侠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书法观  苏舜钦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  金石学  乐之  文康  书写  苏轼 
描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书法家、金石学家和书法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