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0)
报纸(76)
学位论文(7)
图书(3)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1)
地方文献 (25)
红色文化 (20)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
2013(31)
2009(33)
2008(24)
2007(25)
2002(16)
2001(4)
2000(10)
1994(5)
1991(3)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3)
做人与处世(1)
发现(1)
语文月刊(1)
中文自学指导(1)
党政论坛(1)
芝麻开门:益智阅读(1)
北京文学(1)
昆明大学学报(1)
甘肃高师学报(1)
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的现实背景及理论渊源
作者:宋立顺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平土均田  现实背景  理论渊源 
描述: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疯狂的土地兼并之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各种矛盾交织错乱,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困局,李觏继承儒家传统的重民及均平思想,以《周礼》中描绘的井田制为模版,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在《平土书》、《富国策》、《周礼致太平论》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其平土均田思想。
和谐社会应是多样性的统一―关于儒家文化“和”理想的现实思考
作者:张春晓  来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和理想  多样性  和谐社会 
描述:和谐社会应是多样性的统一―关于儒家文化“和”理想的现实思考
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教学实践
作者:张倩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与现实  王安石变法  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  历史课堂  情景体验  历史事件  历史思维能力  思考  探究能力 
描述:何拉近历史与现
和谐社会应是多样性的统一―关于儒家文化“和”理想的现实思考
作者:张春晓  来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和理想  多样性  和谐社会 
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一种和谐、和合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和”理想,在哲学上说,这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它通过选择与重构以后,应当是今日构建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资源。
王安石:勇进人生 (修订版)
作者:汤江浩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安石:勇进人生 (修订版)
陈道章和他的人生追求
作者:江小鹰  来源:海峡时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人生追求  化学计算  国教会  未开垦的土地  近代福建  最低生活标准  执着追求  图书管理员  电灯费  写作计划 
描述: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一个闻名遐迩 的名字扑进眼帘。它就是马尾。马尾的罗 星塔下有一位老人,他走过了77载的沧 桑岁月,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 在逆境中,苦苦地探索和追求,用他的 笔,描绘马尾的历史画卷。他撰写过《马 尾风光》、《马尾史话》、《马尾文物题刻诠 释》,担任过《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
陈道平的出彩人生
作者:暂无 来源:甘孜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可富 文/图 去年,雅安芦山“4·20”地震波及相邻的泸定县得妥乡,地震造成678户村民的房屋倒塌,全乡2168户7569人受灾,得妥乡成为全县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昔日家园瞬间满目疮痍。灾害发生后,州县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发出抗震救灾号召,那时间,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红旗迎风飘扬,哪里就有共
李焕章,用诗歌谱写人生
作者:湛汝松  来源:增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98年9月30日参加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 《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序 牧笔斋主李焕章先生准备出版一本新的诗文集,书名为《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显然,荔乡增城在焕章兄的眼里是个充满文化韵味、充满诗意的地方。“荔乡处处沐东风,锦绣河山韵味浓。觅句敲诗
干净是人生一大境界
作者:暂无 来源:潍坊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选择,重要的是莫忘干净是人生一大境界。坚守这一底线,决定人生走向。 把思想干净作为人生信条。一个人信
王益人生的“三枪拍案惊奇”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南早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提要 王益能够在北大110周年校庆之时,以特别嘉宾的身份被邀请参加校庆“110+30”校友论坛,自然是因其身居高位、功成名就。 1992年10月,王益被调至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担任副主任,该机构并无实权,王益身为闲曹,经过1年时间的矛盾与权衡,最终选择了挂职下海经商。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