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57)
报纸(336)
图书(8)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72)
红色文化 (416)
地方文献 (12)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282)
2011(43)
2010(18)
2009(41)
2007(42)
2004(11)
2003(11)
2002(16)
2001(10)
1998(21)
按来源分组
收藏(5)
党史文汇(4)
春秋(3)
齐鲁文史(2)
党政论坛(1)
理论导报(1)
汉字文化(1)
劳动保障世界(1)
海内与海外(1)
文史天地(1)
论张大千先生的书法
作者:杨诗云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大千  《石门铭》  书法艺术  《淳化阁帖》  笔法  李瑞清  书画同源  青城山  绘画艺术  康有为 
描述:论张大千先生的书法
谈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
作者:宋昌盛  来源:山东教育科研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板书设计艺术  中学历史课  课堂教学内容  王安石变法  教师  教学过程  课文内容  书法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功能 
描述:谈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
论北宋人文题材绝句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张智华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唐代绝句  黄庭坚  北宋  书法艺术  王安石  茶文化  文房四宝  题画诗  文题 
描述:论北宋人文题材绝句及其文化内涵
书法造就长寿族
作者:温长路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研究  书画家  书法艺术  肩周炎  春联  王安石诗  书法家  慢性病  辩证关系  神经衰弱 
描述:书法造就长寿族
汉魏碑刻集联大观
作者:树坚 吴瑾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碑刻  现代书法  汉魏  照相制版术  艺术性  书法艺术  清末民初  金石学  李瑞清  秦祖永 
描述:汉魏碑刻集联大观树坚,吴瑾清代大兴金石学,对汉魏碑刻书法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代科学昌明,照相制版术之传入与应用,更为碑版的流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末民初,京沪各大书局以金属版、玻璃版精印的碑刻拓本不下数百种;往日藏于官宦富商家中不轻易示人...
《王立民印稿》序
作者:陈振濂  来源:书法世界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立民  李瑞清  书法艺术  书法篆刻  时代背景  大学生  胡小石  文化渊源  中国近现代  现代书法 
描述:法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以及李瑞清、游寿等诸家的书艺影响。我觉得他对李瑞清、胡小石、游寿这一书派的研究极其深刻,这也许是与立民师从游寿先生有密切的关系吧。在那次会议上,发起了由我主编的《近现代书法史》、王立民作为编委之一并承担了《李瑞清研
皖西明珠天柱山
作者:李广水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柱山  皖西  王安石  明珠  徐州市  书法艺术  亚热带季风气候  似动非动  自然景观  雨水汇集 
描述:皖西明珠天柱山李广水天柱山,又称潜山,位于安徽省西部,跨潜山.岳西两县。海拔1485m。相传为周大夫皖伯封国于此,故又名皖山。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登祭天柱,封号“南岳”,今祭台遗址尚存。天柱山名盛一时,素有“南国第一”之称。历史上隋...
性别意识形态中的游寿书法风格简论
作者:傅爱国  来源:书画世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别意识形态  书法风格  书法家  胡小石  金石书派  金石书风  李瑞清  性别差异  书法艺术  女性 
描述:在艺术活动中,尤其是创作过程中,性别差异是存在的,或者说,性别意识形态肯定是一个富有意味且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正如有研究艺术文化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性别对艺术创
医家与书法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傅青主  《武威汉代医简》  历代医家  书法艺术  程门雪  陈道隆  甘肃武威  字里行间  草书  手劲 
描述:医家与书法历代医家对书法艺术都十分重视。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就是东汉医家的墨迹,均为蚕点燕尾的隶书,点画分明,风姿楚楚,具有很高的书学价值。历代医家精于书法者比比皆是
郁孤台帖和凤墅帖
作者:徐森玉  来源:文物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郁孤台  书法艺术  法帖  墨迹  主要依据  黄山谷  苏东坡  南宋  文物工作者  聂子述 
描述: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近年来已收集了很多珍本、孤本法帖。这里仅就我所认为比较突出的两种珍本法帖作一简单介绍,由于我年岁过高,核对校勘诸多不便,讹误之处希读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