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人唐诗观管窥:从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看李杜在北宋的接受
-
作者:郭根群 来源:长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唐诗观 唐诗选本 李杜并尊 王安石 李杜并重 李白诗歌 序跋 优劣论 欧阳修
-
描述: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在莫衷一是中透露出时人对李杜乃至唐诗的认识及看法,并在扬弃中继承,从"李杜并重说"到"李杜优劣论",一方面,认同唐诗意正、境佳、句好的长处,赞美其清丽矫健的语言、善于用典等;另一方面,也看到唐诗的缺陷,如其浅俗、粗鄙、险怪、淫靡等需要摒弃。
-
从《答吕姜山》《与丁长孺》看汤显祖小品文的美学特色
-
作者:刘英 来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明小品 汤显祖小品文 历史文化背景 创作审美特色
-
描述:小品发展至晚明而趋于极盛,呈现出了崭新而鲜明的审美特质。作为晚明小品创作繁盛时期的一朵奇葩,汤显祖的小品文是其文学主张的积极创作实践,有着鲜明的美学特质和独树一帜的真、灵特色。
-
章惇传论:从章惇的宦海沉浮看北宋中后期政治风云
-
作者:黄錦君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太皇太后 文化研究 神宗 参知政事 吕惠卿 三司使 北宋中后期 宦海沉浮 青苗法
-
描述:知政事欧阳修的推薦,章惇为著作佐郎。章姓乃福建浦城大族,北宋年间,其有籍于朝廷者,或以文章擅天
-
从《宋史·陈彭年传》看北宋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
-
作者:王智勇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北方士人 宋史 文化研究 政治地位 北宋王朝 江西 核心 事件 政府
-
描述:妇,岂不重可叹也哉!"陈彭年所显示出的双重性格,在处于北宋转型时期的南方士人群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亦即既有对始完成统一的赵宋王朝国制
-
从《妇人大全良方》三"夺命"方看旴江医家陈自明从瘀论治产后
-
作者:孟萍 来源:江西中医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陈自明 夺命方 祛瘀 产后病
-
描述:陈自明,字良甫,宋代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江西十大名医之首,"旴江医家"代表人物之一.陈氏医学造诣高深,曾任建康府(今南京)明道书院的医谕(即医学教授),擅长妇产科与外科,著有<妇人大全良方>(下称<良方>)和<外科精要>等书.
-
从何乔新《楚辞序》看明代前期楚辞研究的状况
-
作者:孙巧云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何乔新 《楚辞》 明代
-
描述: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
伴着书香去“看云”:读薛瑞萍《五(2)班的语文故事》
-
作者:王婷 来源:教育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 学生 故事 刘绍棠 老师 网络阅读 真实美 王小波 泰戈尔
-
描述:第一次听到"看云"的名字离今天有五六个年头了,其间偶尔通过网络阅读过她或关于她的一些文字,很是敬佩她的才华和底蕴。要说真正了解她,还是在去年寒假,读了她所著的《五(2)班的语文故事》之后。真的
-
挽断罗衣留不住,闻琴解佩神仙侣:从晏殊《木兰花》看文化负载
-
作者:张曼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 翻译 异化 异化
-
描述:为更好促进中西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隔阂与冲突,了解民族文化与特色特别是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格外重要.本文以晏殊<木兰花>一词中"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一句为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试译策略.
-
“鸳鸯绣取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学案教学”的立足点应
-
作者:周宝广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主动参与 学法指导 学案教学 历史学习 学会学习 鸳鸯 金针 现代教学理论
-
描述: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而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学习呢?
-
从《评跋萃刊》看晚清书家对赵体书法的反思性评价
-
作者:瞿忠谋 来源:书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 康有为 反思性 评价 吴兴 晚清 祝允明 何良俊 李瑞清 宋四家
-
描述:’。又曰:‘自右军之后,唐人得其形似,而不得其神韵,米南宫得其神韵,而不得其形似;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惟赵子昂一人而已。’此可为书家定论。"毁之者则斥赵书为"奴书",其中尤以傅山和康有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