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7)
报纸(65)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3)
地方文献 (144)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09(22)
2008(32)
2006(8)
1997(3)
1996(5)
1993(6)
1980(1)
1958(2)
1948(26)
1947(6)
按来源分组
海王(32)
抚州师专学报(3)
现代佛学(1)
武汉晚报(1)
楚天都市报(1)
阅读与鉴赏·高中(1)
语文天地·初中版(1)
老年人(1)
广州文艺(1)
北方音乐(1)
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杜丽、玛丝洛娃比较论
作者:肖彬夫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玛丝洛娃  杜丽  汤显祖  女主人公  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  柳梦梅  牡丹亭  表现形式  现实主义 
描述:
情到深处——浅析杜丽的艺术魅力
作者:张永刚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艺术魅力  《牡丹亭》  “理”  中国古典戏剧  《惊梦》  汤显祖  妇女形象  “情”  封建礼教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者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主人公杜丽被历代公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乃至古典文学里最有光彩的妇女形象之一。那么,杜丽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牡丹亭》《作者题词
年龄·欲·情——杜丽与崔莺莺品较
作者:黄毓文 郭晶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崔莺莺  生理发育  程朱理学  汤显祖  原始生命力  封建礼教  王实甫  原发性  自恋 
描述:明析,有了自控能力。正因为二者生理发育的不同,才导致这两朵爱情之花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从杜丽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看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刘波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至情  汤显祖  杜丽 
描述: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的艺术形象
作者:洪艳  来源: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  杜丽  至情  至情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爱情追求  爱情追求 
描述:汤显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遒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美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
崔莺莺、杜丽、林黛玉之比较研究
作者:梅凌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鸳莺  杜丽  林黛玉  王实甫  汤显祖  曹雪芹  语言艺术大师 
描述:文章就崔莺莺、杜丽、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比较,以展示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三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塑造崔、杜、林形象时所完成的各自的时代使命。
论杜宝形象的复杂性和杜丽的悲剧命运
作者:陆力  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封建礼教  悲剧命运  牡丹亭  汤显祖  形象  社会意义  封建制度  两重性格  思想性 
描述:的思想代表了“最腐朽最反动的封建势力”,“《杜丹亭》的
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至情”说
作者:姜伯勤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陈寅恪  杜丽  至情  《吴宓日记》  新资料  汤显祖  古典 
描述: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吴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
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丽情感世界寻绎
作者:郑尚宪 高延萍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杜丽的情感历程,而成为戏曲史上屈指可数的不朽巨著。本文根据《牡丹亭》的叙事方式,分生前、死后和回生三个阶段,寻绎了杜丽情感追求的曲折历程,试图为解读《牡丹亭》提供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杜丽“天然人”形象
作者:郭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杜丽  “天然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汤显祖 
描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形象,借此提出杜丽的天然人形象观点,从而探讨作者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