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3)
学位论文(9)
报纸(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3(5)
2012(6)
2011(8)
2009(5)
2006(5)
2005(3)
2001(4)
1999(5)
1993(5)
按来源分组
其它(9)
浙江学刊(2)
陇东报(2)
云南日报(1)
历史研究(1)
出版科学(1)
福建文学(1)
基础教育(1)
社会科学论坛(1)
世界宗教研究(1)
王安石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政治家  改革家  理财家  国家财政  财政思想  国库收入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继范仲淹之后的又一位改革家,他的变法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选人用人等,但重点是如何管理好国家财政,因为财政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
曾布与北宋哲宗、徽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演变
作者:罗家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布  北宋哲宗  徽宗  政局演变 
描述:自北宋哲宗"亲政"至徽宗即位初期,是北宋政治生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段,也是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败、垂危直至覆灭的重要环节之一。前此置身变法派阵营的曾布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政治活动不仅对当时所形成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北宋王朝的政治走向有着种种关联。
略论鸦片战争时期刘韵珂的御敌思想
作者:潘大礼  来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韵珂  鸦片战争  思想意识 
描述:想意识的更新至为重要。
泡桐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及不同器官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
作者:王桂凤  来源:河南林业科技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泡桐生长  发育时期  不同器官  杂种优势  过氧化物酶活性  抗病育种  同工酶酶谱  美国西部黄松  营养诊断 
描述:安贞等从同
西周至汉时期遗失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杨来运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遗失物  周礼  法经  汉律 
描述:周朝的"大者公之,小者私之"的无人认领遗失物归属原则是对其集体劳动成果分配原则的扩展与适用。《法经》"拾遗者刖"的严苛规定是法家重刑思想的体现。汉朝的遗失物制度继承自《周礼》而非《法经》,其实际执行效果却因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唐宋时期四川地区州县置废的考察
作者:马剑  来源:历史地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川地区  州县  唐宋时期  熙宁  王安石  山南  宋神宗  成都平原  武德  四川盆地 
描述: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为减少差役而大肆省并州县,哲宗初,就是否应该恢复被罢废的州县,朝臣议论颇多。吕陶认为部分州县废之未当,应予复置。他在《奉使回奏十事状》一文中言:(州县)建置之始,或以版籍之蕃庶,或以讼诉之浩穰,或以防寇盗之变,或以示形势之重,皆有意谓,不徒置也。
沈凤威在沦陷时期的电影理论研究及其价值
作者:宫浩宇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凤威  电影理论  解读  判断  价值 
描述:电影理论状况,并对其所应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给出个人的初步见解与判断。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市易法对外贸影响解析
作者:吴继良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易法  对外贸易  牙人  官府垄断 
描述: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对外贸易法律中,主要体现出对国家私营商业活动“恶其盛又恶其衰”思想,因此他用“市易务(司)”及其牙人对商品进行价格遏制,控制垄断和加强朝廷对商业领域的控制.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作者:史念海 史先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  子城  北周  东宫  文献记载  《周礼》  军事据点 
描述: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史念海史先智十六国时期长安城中分有小城,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又另有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记载始见于《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载记》说:(晋穆帝永和
「志於便民」:北宋熙宁至元佑时期的民情与朝议攻防(1069
作者:童永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熙宁变法  民本思想  民情 
描述:份,並指出即便雙方有開源、節流的差異,但都有意將國用與民生等而觀之,並試圖達到益國便民。雙方都認為對方的理論有缺陷,王安石面對嚴厲攻擊,則一方面指出政策服膺義理,並且真正重視百姓。第二章討論具體的民情,說明官僚如何引介百姓不利於新法的事證,藉此攻擊政府;另一方面,王安石與其同僚則想方設法自圓其說,擺脫不利事證的指控。兩派的攻防不僅表現在文字上,也表現在資訊管道的爭奪上。第三章則講述官僚如何在無可辯護之際,嘗試超越民情,訴諸法令的本意,從而切斷了政策與民情的關係。第四章則是事實競逐的尾聲,隨著神宗去世、新政罷廢之際,似乎象徵反對派官僚眼中民情的勝利。元祐的官僚意圖重建政策與民情的關係,聲言「更化」立基於百姓的意願,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對於相斥的事實,也自有超越的辦法,這使元祐的官僚在下一波政治動盪中蒙受「害民」的指責,而這正好是他們過去善用的指控。
在結論中,我將簡單總結前四章的觀點,並且重新檢討民情在政府決策辯論中的效果。民情並非毫無作用,官僚積極運用民情從事政爭,說明民情的關鍵地位;然而官僚在推崇民情之際,也為超越民情留下了退路。訴諸官僚的智慧以及法令的大意,使他們可以無視不利政策的民情,這構成民情作用的限制。另一方面,官僚自由詮釋民情,也僅能自我說服。民情本屬客觀可驗證的標準,至此卻成為主觀的論辯材料,北宋官僚的「意氣之爭」並不僅是他們不懂得就事論事,剛好相反,他們的爭論,正好來自「事實」。傳統中國「民本」思想與現實政治在十一世紀彼此激盪,從而透露了官民互動的複雜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