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析晏殊、欧阳修抒怀词的中心意象
作者:周建梅  来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欧阳修  欧阳修  抒怀词  抒怀词  中心意象  中心意象  丧失  丧失 
描述:晏殊和欧阳修抒怀词中多次出现"花"、"酒"、"歌"、"乐"的意象,以这些中心意象为切口,可以解读出其抒怀词中的"丧失"情结以及词人排遣丧失之痛的方法:在"酒乡"中忘却,在"歌乐"中重扬生命情致
财经易文出版中心:整合资源 追求深度
作者:叶楠  来源:商学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六西格玛管理  整合资源  财经  高级经理  领导力  管理工具  出版  EMBA  培训市场 
描述:2003:得益高级经理培训市场EMBA系列深受欢迎;2004: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推出“领导力”、“管理工具”、“六西格玛管理”。
徐匡迪:中国应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加工厂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加工厂  徐匡迪  发展目标  中国工程院  院长 
描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世界的加工厂。
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作者:刘耘华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周亮工:重返学术视野中心的人物
作者:陈圣宇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学术视野  人物  《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  文艺活动  艺术鉴赏  艺术家 
描述:周亮工(1612~167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学者、艺术家、藏书家、出版家、文艺活动赞助和组织者。他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艺术鉴赏,生平著述丰富,《四库全书》原本著录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
早期儒家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的对话
作者:庄庆信  来源:哲学与文化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哲学  早期儒家  环境伦理  伦理原则    天人合德  价值陶成 
描述:素养与西方的人 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或多或少均有共同因素。但其中两者的差距正是彼此学习,一起 成长的机会。为国人而言仍以儒家的环境哲学(如,仁、天人合德等)比较合适,但儒 家思想有其限度,需要学习西方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的护理体会
作者:徐光珍  来源: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体会  并发症  患者  引流袋  穿刺点  胸腔闭式引流  复张性肺水肿  呼吸循环 
描述:,脱管,复张性肺水肿等,影响患者的治疗[2]。
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作者:刘耘华  来源:史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山之学  谢文洊  畏天命  天主教 
描述:的他律色彩;其次对谢氏与天主教徒刘凝的"上帝"观做出了同异辨析,指出二者差异的焦点是"上帝"是否曾经"降生为人(耶稣)",并结合《日录》,对《七克》与谢氏思想的内在相通之处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最后以江右之髻山、翠微学人为主,对程山之学在清初的流播与影响状况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本色派质疑及辨析:以汤显祖、沈璟为中心
作者:姜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采  文采  本色  本色  本体论  本体论  文采派  文采派  本色派  本色派  汤沈分歧  汤沈分歧 
描述:用这一理论术语时具体所指并不是一样的。大体而言,“本色”涵盖了包括语言、审美风格、音律、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表演等戏曲文学组成元素。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本色”论实质上是关于戏曲的本体论,由于戏曲理论批评家对戏曲本体论认识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本色”不尽相同的认识,也导致了“本色”一词的多义性。 文采派和本色派是在这两个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戏曲派别划分及界定标准。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关于流派划分的标准,并结合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古人相关的论述,将戏曲划分为不同的派别。目前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对文采派、本色派的定义并不相同,依据的材料也不同。本文第二章通过具体分析他们对这两派界定所依据的材料,从而对这些不同的定义...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