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87)
报纸(2296)
学位论文(125)
图书(70)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1)
历史名人 (1579)
非遗保护 (24)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11)
地方风物 (6)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656)
2013(355)
2012(630)
2010(529)
2009(467)
2008(522)
2006(209)
2000(68)
1999(73)
1983(30)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90)
中国戏剧(59)
临川晚报(58)
戏曲研究(58)
戏剧文学(40)
文汇报(8)
上海艺术家(6)
扬州日报(3)
复印报刊资料(戏剧 戏曲研究)(2)
上海文化年鉴(1)
从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佛教对儒学的影响
作者:明森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模式  本体论  大乘佛教  新儒学  王阳明  “心”  陆九渊  天地之性  如来藏  传统儒学 
描述:之性”,程朱的“天理”,还是陆九渊的“心”,王阳明的“良知”,都不是传统儒学的作为具体人的现实具体之心性,而在相当程度上已具有本体的性质,与佛教的“佛性”、“心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宋明新儒学区别于传统儒学之最根本处,就在于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探讨佛教对儒学的影响,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天为安排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邹一桂、夏力恕对
作者:暂无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夏力恕  邹一桂  读书  随园  关羽  紫阳书院  孔子  圣人  刘琨  乔松 
描述:天为安排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邹一桂、夏力恕对
从《紫箫记》到《紫钗记》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变化
作者:王羽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箫记》  《紫箫记》  《紫钗记》  《紫钗记》  创作思想  创作思想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从一篇黑文罗思鼎们对宋史和王安石变法的懵懂无知(对《从王
作者:邓广铭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罗思  考略  司马光  中国封建社会  四人帮  生产关系  儒法  论战  封建制度 
描述:显赫地位,而且用了通栏的大字标题。这种做法,开前所未有之先例,也是“四人帮”在北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先后炮制的黑文从未受到过的宠幸。可见罗思鼎的这篇黑文受到“四人帮”的何等重视。
菏泽地区行署表彰消防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张铭德总队长到会并
作者:刘卫华  来源:山东消防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消防工作  菏泽地区  消防官兵  消防总队总队长  消防安全责任制  消防大队长  公共消防  消防安全工作  教导员  宣传教育 
描述:菏泽地区行署表彰消防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张铭德总队长到会并
造型似而尚气韵,融色墨而重笔意:从《蓬莱山水图》张大千泼
作者:箫桑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特征  张大千  泼彩  色墨  重笔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  笔墨技巧  蓬莱  李瑞清 
描述:,三十年代即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曾去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画风为之一变,晚年栖身巴西,又创泼墨、泼彩画法,从而成为这一画风的代表人物。
从甲骨文圭字殷代仪礼中的五行观念起源
作者:沈建华  来源:文物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五行观念  卜辞  殷代  祭天  周礼  起源  内容分析  祭祀  相关问题 
描述:作一个十分粗浅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为吏者之吏德、吏才--从《王荆公文集》王安石的吏治思想
作者:赵慧文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荆公文集》  王安石  吏治思想  改革  北宋 
描述:为吏者之吏德、吏才--从《王荆公文集》王安石的吏治思想
从林彪和朱熹的咒骂王安石变法——兼论两宋儒法斗争
作者:扬江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朱熹  大地主阶级  司马光  总结历史经验  阶级斗争  儒法  林彪  法家  攻击 
描述:被他们的汹汹然所吓倒;王安石死后,顽固派们的几句咒骂,又岂能吓退后继的改革家们? 人言固不足恤,但对于敌人的咒骂却是应该仔细加以研究的。这是战斗的需要。王安石死后半个世纪,朱熹接着司马光咒骂王安石;朱熹死后,接着他咒骂王安石的,代有其人。直到一千年后,林彪又跳了出来,咒骂王安石是“拗相公”。吠影吠声,真乃一丘之貉。为什么林彪要咒骂王安石?为什么林彪特别重视朱熹咒骂王安石的反革命历史经验?阶级斗争的实际,给我们提出了研究王安石变法和两宋时期儒法斗争的任务。
吞山川之浩气 接生民之朴直——从苏轼的词作苏轼人格的魅力
作者:张海红  来源: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作品  人格  词作  中国文化传统  人品文品  文学艺术  林语堂  王安石变法  鲜明个性  为人处世 
描述: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从二十一岁步入宦海,便一直在政治漩涡中起伏,但无论是沉是浮,无论是朝廷高官还是带罪贬谪,他为人处世、做人的本性却从不曾改变。那得意时的淡然,失意时的泰然;那从政之直,为人之真,如松山风月,高超淡远,虽一生坎坷,但人品文品却永远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