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1)
报纸(20)
学位论文(14)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1)
地方文献 (52)
才乡教育 (3)
宗教集要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2(11)
2010(13)
2009(9)
2008(7)
2007(12)
2006(18)
2004(6)
2003(8)
2002(7)
1997(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
中国体育(2)
文学界(理论版)(2)
广东艺术(1)
中华诗词(1)
剧作家(1)
中外诗歌研究(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1)
北方论丛(1)
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作者:张玫玫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健康教育课  性健康教育  异性  心理教育  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观念  性道德教育  性别教育  美感教育 
描述: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型
作者:陈昭明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价值系统  审美范型 
描述:刘绍棠以灵俏飘逸的笔触,幽怨与悠扬相交融的牧歌情调,描绘了京东北运河独有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思维模式等价值系统,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范型。
试论晏殊词的审美特色
作者:叶莉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晏殊词  审美特色  审美特色  理性  理性  含蓄  含蓄  纤美  纤美 
描述:晏殊是北宋重要词人,其《珠玉词》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抒发情感时常多一份思致与理性,表现出以理节情的理性之美;描写景物纤细雅丽,韵味无穷,具有含蓄蕴藉的兴象美;他常用细致的词调表达那种纤细幽微的感受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
作者:郭英德  来源:求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欧阳修  审美风貌  王水照  《周礼》  士大夫  《孟子》  文学创作  《系辞》  文学思想 
描述:风貌。
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
作者:高杨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陆九渊  宋代士人  多元化  文人士大夫  朱熹  士人精神  形成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  理学 
描述:理学对于宋代士人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它既能协调士人精神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又能使其各流派在学理轨道上互相掣肘。这样,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
论北宋词林审美的三元特征
作者:張廷傑  来源:词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北宋词  周邦彦  俗词  集卷  士大夫  雅词  审美情趣  俚俗  晏殊 
描述:词作者(包括雅派中作俗词者),虽不张扬标榜俗词之美,却写出不少俗词,以其俚俗之美冲击雅词。此外,元祐之际,苏东坡‘横放杰出’(晁无咎语),‘指出向上一路’(王灼语),独具曠达豪迈疏隽的审美情趣
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的审美特色
作者:陈华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政治讽刺  讽刺诗  诗经  审美原则  王安石  我国古代  审美主体  相融  思想影响 
描述: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
社会性应是美的核心——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应具有社会性来看
作者:王家方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性  审美主体  美学史  自然形式  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  主观意识  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对象  心理过程 
描述: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这条途径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则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
论“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
作者:黄三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讽世意识  明传奇 
描述:与明代戏曲的讽刺意识这两方面来考察“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的背景。戏剧的批判精神和讽刺传统,是“四梦”讽世意识的精神源流。明代中后期戏曲的讽刺意识较强,“四梦”的讽世意识也是这一时期戏曲主题的表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
作者:张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性别诗学  性别诗学  比较  比较 
描述:矗立起的虚假的女性镜像。她们不愿甘当传统规范所要求的“客体”,不再沉默失语,不再是“他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无论在进步性还是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