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在岭南之五:“细和渊明诗”
-
作者:莫砺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坡 明诗 岭南 生命 金山寺 惠州 黄州
-
描述:东坡五十九岁南迁惠州,六十五岁渡海北归,次年逝世,岭海七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艰难困苦的一个阶段,然而也是其生命之光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阶段。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东坡在金山寺自题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
-
为《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一辩
-
作者:骆礼刚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临济宗 曹洞宗
-
描述:来临济宗确乎是禅家各宗中最为兴盛的一宗,甚至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连禅门弟子也公认的不争的事实。严羽的临济、曹洞之喻,是援自他当时所看到的禅门实际状况,而后世对他的攻讦,反倒是不明禅宗发展历史情况的错误批评。
-
曹洞宗禅诗研究
-
作者:吴言生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洞宗 禅诗 正偏 回互理论
-
描述: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
-
曹洞宗禅诗研究
-
作者:吴言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洞宗 禅诗 正偏 回互理论
-
描述: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
-
跋吴承恩书《甲午秋宿金山寺》诗
-
作者:徐沁君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承恩 金山 十三年 博物馆 刘修业 诗文集 扇面 明世宗 水调 鸡鸣
-
描述:后),当为吴氏伕诗。甲午,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据近人苏兴著《吴承恩年谱》,时吴氏年约三十一岁。诗首联写初登金山喜悦心情。第三句“歌水调”:吴氏喜为声诗,集中存词和散曲多首。卢冀野
-
民国《南澳县志》失载 金山寺发现郑昌时诗刻
-
作者:暂无 来源:汕头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民国《南澳县志》失载 金山寺发现郑昌时诗刻
-
试从苏诗兴象变化看苏轼的生命境界——以《游金山寺》为例
-
作者:丁佳音 来源:湘潮(理论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兴象 兴象 苏轼 苏轼 生命境界 生命境界 文化意味 文化意味
-
描述: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