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作者:贾天运  来源:郑州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则徐  道光皇帝  清政府  虎门销烟  鸦片走私  黄爵滋  资产阶级  重治吸食  布政使  中英贸易 
描述:则徐为人正直廉洁、办事认真,颇受皇帝青睐,他仕途畅达,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
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错位略论
作者:王开玺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统治集团  鸦片战争前后  禁烟政策  黄爵滋  清政府  鸦片战争后  鸦片问题  英国侵略者  鸦片走私  林则徐 
描述:为较正确的禁烟政策。由于外国鸦片烟贩的猖狂武装走私,清廷吏治的败坏,鸦片问题并未禁绝,因而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了理论上荒谬、实践上危害极大的弛禁方针,这可以被看作是清统治集团禁烟议论的第一次错位。这一弛禁方针虽在当时的封建士大夫中具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很快即受到激烈批评,并未被清廷采纳和实施,故未形成实际的恶劣社会影响。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同样感触于清廷束治的腐败,鸦片屡禁不止,因而提出了重治吸食者而置鸦片走私入口于不顾的“治内不治外”的禁烟方针。这一主张可以被看作是清统治集团禁烟议论的第二次错位。如果说许乃济的弛禁政策是清统治集团禁烟政策的一次错位,人们是不难理解和接受的。但说黄爵滋的“严禁”主张也是清统治集团禁烟政策的一次错位,则与史学界的传统观点相左,恐难以为人们所接受。我们说黄爵滋的严禁主张也是一次禁...
清代福建的鸦片贸易
作者:林仁川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贸易  鸦片走私  道光  鸦片输入  烟膏  走私贸易  黄爵滋  《鸦片战争》  泉州  鸦片战争前 
描述:战争前的输入情况鸦片输入福建,由来已久,早在明万历年间,漳州月港输入的货物税单中就有“定阿片每十斤税银二钱”的记载.清朝初年,荷兰人盘据台湾,“他们从爪哇把那里所盛行的烟草与鸦片拌合的方法,介
从鸦片进口征税的辩论看新商品税出台的条件
作者:孟宪刚  来源: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进口征税  商品税  鸦片走私  许乃济  黄爵滋  道光皇帝  林则徐  道光朝  中英贸易  英国东印度公司 
描述:拉伯、印度和东南亚一带。早在明朝,鸦片就被作为药材征税后输入中国,但是.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纵恿和支持下,鸦片贩子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至泛滥成灾。
论林则徐历史地位的确立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
作者:陈敬木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则徐  历史地位  爱国主义思想  道光帝  鸦片走私  道光皇帝  鳌峰书院  爱国主义者  黄爵滋  厦门 
描述:论林则徐历史地位的确立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
道光帝一八三八年禁烟决定辨析
作者:张良俊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则徐  道光帝  黄爵滋  鸦片走私  禁烟运动  广东  鸦片烟  清政府  海口  银贵钱贱 
描述: 有关禁烟运动的论著对道光帝1838年作出的禁烟决定较普遍地未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认为,道光昏庸无识,对要不要查禁鸦片,态度“游移”不定,只是在读了黄爵滋奏疏、尤其是林则徐的折片之后,才“惊于问题之严重”,“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严禁,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办鸦片事件”。①
邓廷桢与1836年-1838年的广东禁烟
作者:朱新镛  来源:中国近代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廷桢  道光皇帝  鸦片走私  黄爵滋  林则徐  珠江口  广东  许乃济  窑口  鸦片贸易 
描述:邓廷桢领导的1836年至1839年广东的禁烟斗争,是清朝政府禁烟百年以来规模最大、成效最著的一次,为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广东禁烟运动打下基础.
黄爵滋禁烟思想略论
作者:高睿 黄细嘉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禁烟思想  鸦片输入  鸦片走私  林则徐  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时期  改革现状  鸦片烟  经世致用 
描述:世。
关于一八三八年禁烟争论的再探讨
作者:吴义雄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再探讨  维持现状  鸦片战争  白银外流  林则徐  反侵略战争  道光皇帝  禁烟运动  鸦片走私 
描述:是严禁派,以后在鸦片战争中就是主战派;而反对者就是弛禁派(或者叫维持现状派),以后则成为反侵略战争中的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