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箴言
-
作者:暂无 来源:税收科技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之理 箴言 宗白华美学 周亮工 潘天寿 意志教育 美国教育 陶行知 《孟子》 司马迁
-
描述:法,又非画中之理法也。 ——潘天寿画家
-
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标准应是适合儿童发展
-
作者:刘善琨 来源:新课程(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 诚信 教师 北师大版 陶行知 品德 儿童发展 小品表演 现实生活
-
描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
作文应是一片“生态园”
-
作者:赵芝萍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作文 生态园 说真话 关注学生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习作教学 学生习作 陶行知 基本的
-
描述: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不见了富有个性的语言、不见了孩子童真的表白……学生在这该说真话的习作中偏偏喜欢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以致假文章随处可见,假"情"假"语"遍布字里行间。
-
教育应是平淡无奇的
-
作者:张如意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理想 傅斯年 公开课 学生 教师 成绩 陶行知 文章 论文 校长
-
描述:读傅斯年先生《几个教育的理想》的文章,其中一个教育理想竟是"办平淡无奇的教育"!教育可以"平淡无奇"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平淡无奇吗?作为教师,我敢平淡无奇吗?学生的成绩,是不能不要的,即使不辉煌,至少也不能面上无光;一年起码也要上几堂公开课;最好再写一两篇论文,获奖、发表,给自己添些光彩。
-
文史快车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郁金香 快车 文史 王安石 郑板桥 香料 物质生活 陶行知 供稿 云南昆明
-
描述:田头遗下的一角报纸,读了起来。他们关注着土地承包的后续政策。 1987年,陕西延川。个体经济开始萌发,一位做小本生意的老人正在整理货摊。 1988年,云南景洪。基诺族山寨的板壁上,贴满了大幅明星照。 1989年,陕西关中。抢购彩票的人乱成一团。 1989年,湖北武汉。“房屋交易会”场外,市民自发交换换房信息。 1987年,北京。长安街第一次出现了圣诞老人和圣诞小姐。 1991年,广州。向来在街头巷尾表演的气功,搬到了歌舞厅里。 1991年,上海。里弄中的简易小便处。 1992年8月,广东深圳。抢购新股票人流中一位沮丧的妇女。 1992年12月,贵州兴义。人才交流会上推销自己的求职者。 1993年2月,辽宁大连。
-
南京师范大学
-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著名教育家 人文地理学 陶行知 心理学史 培训基地 李瑞清 苔藓学
-
描述: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家大师曾在此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学校以"正
-
引领学生渐人“问”境
-
作者:张静波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问” 引领 “问题意识” 南宋理学 著名教育家 陆九渊 陶行知
-
描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能
-
作者:赵正大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 学生发展 著名学者 陆九渊 陶行知 挑战性 布鲁纳
-
描述:一.明确课堂提问的能力层级 通常阅读能力分为五个层级: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
-
教育应是一种生活·选择·生长
-
作者:李志猛 来源:华夏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家 乡村建设 生长 生活中 陶行知 信息选择 梁漱溟 晏阳初 生命个体 民族国家
-
描述:教育是生活。这一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大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以及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早就给出了丰富多彩的论证。其实这个道理倒也简单,因为人毕竟是要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的,人是要生活的。不管对教育如何定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作者:孟华 来源:中国文房四宝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 解放学生 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 百分数 数学问题 陶行知 陆九渊 著名教育家
-
描述: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忌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笨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