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陈景元治国之道
-
作者:王福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景元 陈景元 治国之道 治国之道
-
描述:。本文在卿希泰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陈景元治国思想作一些分析。
-
陈景元《庄子注》中的道论
-
作者:肖海燕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陈景元 《庄子注》 《庄子注》 道论 道论
-
描述: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在《庄子注》中对庄子之道作了新的阐释。他重点阐发了道体虚无、生化万物的特点,并将气、理等概念引入道论之中,上承隋唐重玄余绪,下启宋代二程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从心、神、精、气的角度对道教修炼之道的发挥,也对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
陈景元思想研究
-
作者:曾祥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景元 主要思想 影响和价值
-
描述:修养论、政治论、还有他神学观,都无不渗透出他糅合吸收三教的特质。融汇贯通出他特有的发挥,他的思想在北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内丹的发展做了铺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宋明理学形成的提供了参考的价值。下面就本文的内容作大致的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陈景元生平事迹及他的主要著作。主要著作集中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译》。本文依据蒙文通的《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层层梳理。第二部分,简要的介绍了陈景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代对他思想的研究成果,及我们可从中提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道教思想的养份。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具体剖析陈景元的道体论、宇宙论、人性认识论、心性论、重玄论、修养论、儒道兼综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道教神学观等思想内容。第五部分,陈景元的思想影响和价值。他的思想在北宋这个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中彰显出了时代的特色具有典型的代表。他的重玄思想与内丹紧密相关,将重玄学理论引向内丹的发展理路,融摄了禅学思想作为补充丰富其内容,为道教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的探索和尝试。
-
论陈景元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与发挥
-
作者:刘固盛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老学 二程理学
-
描述:本文从道气本体论、人性论、社会政治论等方面对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老学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陈氏老学不仅是唐代重玄学在北宋之延续,而且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二程理学的建构起了重要的作用。
-
清代“辽东三老”之一陈景元生卒年考
-
作者:郭成 郭伟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辽东三老” 陈景元 生卒年考
-
描述:元自书诗稿,弥足珍贵的是该诗册内外有陈景元的生辰八字押首印一方,从而为解决诗人的生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道以生化为先”:陈景元生命美学思想略论
-
作者:李雄燕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道论 美学思想
-
描述:陈景元认为道是气象有无的统一,是生命的律动。道本身又是生化生命之源。他认为,要获得长生久视,必须通过虚静,以修道证道。
-
陈景元儒道关系论的基本特征和政治意蕴
-
作者:隋思喜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道本儒末 道体儒用 经世致用
-
描述:经世致用思想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互补性地思想整合。
-
秦始皇兵马俑归属之争:陈景元: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
-
作者:张雄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陈景元 陈景元 国家队 国家队 时间 时间
-
描述:陈景元用30多年的时间,质疑和佐证秦始皇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国家队”同样用30多年时间“一铲子一铲子”地证明8000陶俑是秦始皇的
-
陈景元道教哲学思想研究
-
作者:李明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景元 道论 性命论 治国论 理论影响
-
描述:指出陈景元一生自觉承担弘扬道教的责任,在北宋京都开讲《老子》、《庄子》,与当时有名的士大夫和官员结交,校正道书,勤勉著述,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着,笔者对陈景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陈景元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陈景元在《道德经注》开题中表明了其理论渊源,“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陈景元继承了老庄学、黄老学、魏晋玄学为主要脉络的道家哲学,吸收了重玄学、陈抟和张无梦的道教哲学,并有意识的减少使用佛教的概念和内容,构建了系统的道教哲学体系,包括道论、性命论、治国论三大内容。第二章论述了陈景元的道论。陈景元总结了北宋之前道家、道教“道”论的主要内容,认为“道”分为不可言说的“常道”与可言说的“可道”。“常道”作为道体,具有自然而然、应感无穷的特点。陈景元从体用、虚实、寂感、有无四个对举的范畴阐明道体的这一性质,认为“道”是体用相桐须、虚实相通、寂感一体、至无妙有的超越存在。在生化论上,“道”与“气”作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造就了万物的大化流行。陈景元继承和改造了郭象的“独化”论,认为万物的生化是独化的、无待的,但万物的独化无待是由于“气”的无形、无迹。万物的生化是无时的,只要条件和时机成熟,生化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万物的生化也是无界的,有情可以化为无情,无情亦能感为有情。陈景元生化论的旨趣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让人观感天地之生化而体悟内丹之学,复归“道”的本源。在道物论上,陈景元认为“物”是有边际的,“道”是无边际的,“道”与“物”相互区别。但是,“道”必须凭借“器”才能有所着落,“器”亦必须依赖“道”才能彰显功用,“道”与“物”相互融摄。陈景元还继承重玄学重“理”的思想,认为理是本,事是术,但天理与人事是统一的,智慧的运用在于应事反理。道物论、理事论集中展现了陈景元对本体与现象关系的认识。第三章论述了陈景元的性命论。陈景元以“性命”取代道教早期的“形神”为主要的修养对象。“性”有本原之性、禀气之性的区别,本原之性是主体的超越根据,是“道”在生命的体现,但是由于禀气不同而造成了现实差异的人性,进而表现出对“道”的不同悟性。“命”有境遇之命与形体之命的区分。现实的贫穷、贵贱、伦常等一切关系构成了人无所逃避的“境遇之命”,但是由精气构成的“形体之命”是人能够积极掌控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由此,陈景元认为必须先遣除物累、外化而内不化,保持心灵的安宁和自身的存在,为修道做好前提准备,然后通过“心”的虚无、清静的工夫改变禀气之性和形体之命的局限性,回归生命的大本大源,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陈景元的治国论。陈景元着重发挥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则和郭象“性分”的内容,要求君主与臣民各安其位、不越自己的淳朴本分。在治国方式上必须以“道治”为本,以仁义礼智信的“可道”作为补充,才能实现天下之治的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君民各自的本分,陈景元以道教传统神学化的“道”、“天”监督君民的行为,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秩序。第五章阐述了陈景元的理论影响。陈景元构建的理论体系,对北宋的道家、道教以及当时儒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道教在唐宋之际开始明显的转型,外月术衰落,内丹道兴盛,道教由繁复走向简约。陈景元参与了此一时期道教的转型,实现了“道家之学,翕然一变”。一方面,陈景元扭转了唐玄宗以来道教老学义理过度“政治化”的方向,促进了道教回归修道之本来主旨。另一方面,陈景元对修养方法的系统总结,促进了唐代重玄学向宋代成熟内丹学的转换,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从陈景元的生平交游与理论活动两方面看,他与当时的儒学包括王安石学派、司马光之学、蜀学互相发明、互相影响,促进了北宋儒、道的对话和沟通,对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老学思想新探
-
作者:尹志华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老学 道论 人性 无为
-
描述:中、下三等;(4)将“无为”的内涵诠释为“不越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