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5)
2008(6)
2006(1)
2005(2)
2004(1)
2003(3)
2002(2)
2001(2)
1994(2)
1988(1)
按来源分组
甘肃教育(2)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安徽教育(1)
师道(1)
小学教学研究(1)
汕头教育(1)
科教新时代(1)
山东教育(1)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
学生周报(教师版)(1)
赏诗词 析哲理 活课堂——浅谈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妙用
作者:吴丽娟  来源:广西教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教学  王安石  教学内容  赏诗  大林寺  对立统一  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  《卜算子·咏梅》  苏轼 
描述:赏诗词 析哲理 活课堂——浅谈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妙用
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标准应是适合儿童发展
作者:刘善琨  来源:新课程(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  诚信  教师  北师大版  陶行知  品德  儿童发展  小品表演  现实生活 
描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语文学习应是学生和谐发展的过程
作者:张燕  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学习  和谐发展  合作学习  语文学习  教师  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课程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 
描述: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
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理性的回归
作者:陆安  来源:教育情报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理性  回归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  耐人寻味  王安石  教师 
描述: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不少教师牢牢地树立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的意向,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本轮课程改革的困难
语文课要让学生乐于说
作者:曾秋月  来源:教育导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  口语训练  说话能力  课前五分钟  语文新大纲  语文教学  王安石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描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利
《闺塾》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启示
作者:薛振碧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闺塾》  《牡丹亭》  陈最良  汤显祖  老师  杜丽娘  课文 
描述:《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
语文教学应是充满活力的“百草园”
作者:葛嵩林 杨仟林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  个性特色  创新活力  个性差异  语文教师  充满  审美教育 
描述: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模板塑压效应下,统一尺度的要求,扼杀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性创造,个体性表达和讲授方式缺失。教师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把握湮没于教参的已有理念、教学模式的固定架构和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尾应是省略号
作者:张正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省略号  结尾  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  课文内容  王安石 
描述:一、自我揣摩,触发情感共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在课尾巧妙地设置情感悬念以弹拨学生情感之弦,使之情动于衷。如教完《舶船瓜舟》后,教师趁学生沉浸在王安石望月思乡的绵绵愁绪中,饱含深情地吟诵起王维的千古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堂学习应是课前预习的延续:以《孙权劝学》的教学为例
作者:赵功文 张国安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  学习过程  教师  教学过程  全过程  学习新知识  孙权 
描述:两个阶
教育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作者:李惠娟 邹正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  案例  森林  树木  课堂教学  2009年 
描述:,听课是一种享受!对学生而言,上课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启迪。对授课者而言,教师讲课绝不是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