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
-
作者:孙亚奇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视阈融合 宛敏灏 叶嘉莹
-
描述:所体现思想价值的理解逼近真实。
-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
描述:开始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结合起来的可行性。他们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视阈融合,“空白点”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强调了读者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参与”和“创造”作用。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瑰宝”,《牡丹亭》中亦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历史人物、人名、地名以及诗词等。在翻译这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时,译者亦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审美等。该论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汪榕培的英译本《牡丹亭》结合进行研究,利用接受美学的四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视阈融合,空白点,审美距离从四个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围绕修辞、典故、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创造尽可能多的“重合点”以实现目标读者与文本的视阈融合则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文本中的“空白点”的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是保留还是“具体化”这是第三个方面;如何调整审美距离则注重从适应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审美三个层次展开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读者,并灵活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如音译、增译、省略以及意译和直译等来满足读者的接受能力。该项研究总共包括六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接受美学理论与《牡丹亭》译本的结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结论。引言部分指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探究了国内外接受美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以及关于《牡丹亭》的翻译研究。接着指出先前研究的不足和此项研究的必要性。理论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对接受美学的简要介绍,接受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以及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启发。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部分主要探讨了接受美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体现在汪榕培的译本中。接下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来满足读者的接受能力。最后一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的主要成果,意义,局限之处和建议。通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汪榕培译本的分析,该项研究表明翻译虽是一个由译者完成的过程,但是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目标语读者的影响并由读者参与其中。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时,亦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期望能够为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戏剧翻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