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杜律虞注》补说
-
作者:冯小禄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律虞注》 虞集 张性 杨士奇 注释风格
-
描述:结合古今人对伪《杜律虞注》的考证,将前人已见和未见的明人材料冶于一炉,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说明各自在证伪上的作用。指出古今人多有误读杨士奇《杜律虞注序》者,以致相沿成讹,以为杨士奇就怀疑《虞注》。另对《虞注》的作伪者、版本变化和注释风格等历史遗留问题,也做了探讨。
-
元代著名作家虞集的文学思想
-
作者:姬沈育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 虞集 文学 性情之正 雅正
-
描述:虞集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倡导“宗唐得古”;追求“舒迟而淡泊”的诗风;主张“性情之正”;提倡平淡悠远的文章风格等。虞集是元中期“雅正”文学思潮的集中代表,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
词翰兼美,情韵丰润——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赏析
-
作者:李尧臣 欧阳江琳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兼美 赏析 虞集 丰润 情韵
-
描述: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呢喃
-
蜀士多才俊,文章萃东南:元代流寓江南蜀籍文学家论略
-
作者:李军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蜀籍文学家 思蜀情结 虞集 牟巘 元代诗文
-
描述:象,对其家世、生平及著述进行钩稽考索,发掘其诗文创作中的思蜀情结,并对元代蜀地文学不彰之原因再作探讨,以资对元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
《张珪墓志铭》文本流传研究:兼论《元史·张硅传》的史源
-
作者:马晓林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中后期政治 张珪 文本流传 虞集 元史
-
描述:张珪,元朝名臣。本文比较、分析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的两个版本。以墓志铭的制作过程,结合元中后期政治背景,梳理出该墓志铭文本的流传情况,勾勒出张氏家族在元中后期的命运,并认为《元史·张珪传》的史源是墓志铭与元朝奏议档案。
-
延祐“雅正”诗坛与虞集的诗学思想
-
作者:周海涛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延祐 虞集 宗唐复古 雅正 旁观者心态
-
描述:人心态之纠结、诗学思想之复杂。这种尴尬,也预示着诗坛即将发生的另一种深刻变革。
-
《奎章政要》真伪及虞、揭关系辨析
-
作者:邱江宁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奎章政要》 《太平政要》 揭傒斯 虞集 《范先生诗序》
-
描述:.人们以揭斯在《范先生诗序》中所提供的虞集关于“元诗四家”的诗评为导火索,对虞、揭关系的解读逐渐偏离事实,引发出许多讹谬.
-
论虞集颂盛忠君的馆阁心态
-
作者:李超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诗文 颂盛忠君 思想心态 仕元
-
描述:积极,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一直是颂美盛世、感念君恩。把握虞集,离开这条主线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偏颇和有失公允的。
-
虞集研究论稿
-
作者:姬沈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虞集 诗歌 散文 元代 文学思想 学术思想
-
描述:《虞集研究论稿》一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论述虞集生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延祐、天历年间,一方面,仁宗、文宗等继世祖之后再行“汉法”,重振儒学,恢复了中断近八十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使社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治大兴的局面;另一方面,元廷又始终不愿放弃种族特权政策。元廷这种双... >> 详细
-
虞集诗文研究:学术主张与情感积累的寻绎
-
作者:吴琼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虞集 南人 生平叙介 学术主张 情感积累
-
描述:虞集的生平,其次便是點校、爬梳與解讀文本,再者便是整理、分析與綜合散見於各種的元代文學史、詩歌史、學術專著與期刊論文之虞集相關論述,以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
在掌握虞集的生平與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虞集的形象逐漸形成。虞集站在顯榮家世背景的基礎上,秉承家學與師承之教育,成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因此治學求用與行文述懷是其畢生力求結合的兩大命題。但是因為其所處政治環境之迥異於歷代過往,所以其在漫長仕途中所呈現的追遠與念鄉情懷,及致用或思隱襟抱便含有著特殊的成分,例如:虞集雖然強調唐宋簪纓家子的出身,卻又謹守元代順臣立場的分際;重視仕宦力求致用,卻又一再湧現南人情結而屢思歸隱等。
在治學求用的歷程中,虞集雖然沒有刻意撰書輯典來呈現有系統的完整論述,卻逐漸形成自己具有集成特色的學理主張。例如虞集因為重視治學,所以不斷提出相關的內容與方法,此中反映著他承繼了傳統儒學與新興道學的特點,並且採兼融的方式取各家之長以為己用,其目的即是追求致用的才幹,與自我提升至聖賢境界。在行文述懷的寫作時,虞集本身所具備的學術見解與修養不斷地在影響詩文創作,因此其提出的文本論具有道學理氣說的觀念,風格論則主張著由力求性情之正以形成平易正大與清和之至的特質,並且強調作品垂世立教的功用。
本文在力求周備而又去其雜蕪的尋繹過程中,將虞集在中國古典文學史的存在點予以深化,而目前的研究所得即是其生平與著作的掌握、學理主張的釐清與情感積累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