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演进与荆公新学之命运
作者:刘成国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王安石  意识形态化 
描述:察,揭示出新学在历史上的多面相。南渡以后,荆公新学开始没落。但这也不是直线衰落的过程,而是与高宗、孝宗两朝的党争、政局密切相关。自“绍兴和议”至绍兴二十六年的短暂复兴后,及至孝宗淳熙后期,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学方才消失。
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求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道德之意  性命之理  变法实践 
描述: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王安石学术史研究
作者:杨天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选举社会  荆公新学  金陵王学  学术史 
描述:研究学史 略作回顾,查阙补漏,强调历史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并引出本文的总构想:以学术史研 究弥补思想史研究。 同时,作为研究的第一切口,在追溯王安石学术称谓的流变史中,本文首揭“荆公新学” 的真貌,并立足于“王学三体”新说,将整部“王学”发展史,大体划分为3个前后相承的 阶段:早年原生体(即“金陵王学”、1021-1067) 、官学体(即“荆公新学”、1068-1076) 和晚年变 体(1077-1086) 。考虑到初期形态的重要性,本文专就学界未曾落实的“金陵王学”史展开 具体探析。 此外,在王安石的学术渊源问题上,本文也努力从以往的研究模式中走出来,也就是在 交游考辨和思想“互证”这两种传统做法之外,结合“地齐”(地理环境)、“政俗”(政教风俗) 和“材性”(人才素质)这3个变量要素,重新凸现学术生成变动与社会和主体的逻辑关系。 于是,在下编,本文首先透视北宋“选举社会”和“王氏家族”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渐 次勾画出,王安石早年由力主功名的“能吏”志气,向“保家”、“养亲”的“进士”科举之 学转变的曲线图。 其次,本文接着又在“选举社会”所规范的“举业”知识背景下,梳理早年王安石“场 屋”交游的整个学术网络全景,进而演绎出在“举业”要求下,王安石个人学术生成的最初 范式:以“字学”为开端,以“文章之学”为辅翼,由“文”及“道”,古文经学理念和时 文制作,相得益彰。 再次,本文经由北宋中前期官僚运转系统这一角度,归纳出王安石任职江南5路时期, 日趋“边缘化”的政治处境,以及与之伴生的“边缘性”学术交游的实情。基于此,本文进 而发现,在治学上,王安石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外入内、反求诸身和以圣道自任的变动,其中, 他在“为己之学”和“易学”方面的学术积累,基本上奠定了前期个人心性道德之学的雏形。 最后,本文通过考察王安石在京师从群牧判官到知制诰(1055-1068) 期间的政治、学术 活动,得悉学术主体性的理性自觉,已将一种“外王”的企求,逐渐植入到前期的“内圣” 之学当中。继而,围绕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讲学的经历,本文又发现,新的“礼乐之学” 在原来“为己之学”和“易学”的庇护下,已茁壮成长。至此,贯通“内圣”、“外王”和体、 用不二的“金陵王学”浮出水面,“王学”原生形态最终确立。
荆公新学及其兴替
作者:王书华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荆公新学  朔学  洛学  蜀学  道德性命  宋元学案  王安石 
描述:乃至诋毁,根本未给其以应有的学术地位。有着宋元学术史之称的《宋元学案》本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