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学术史研究
作者:杨天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选举社会  荆公新学  金陵王学  学术史 
描述:研究学史 略作回顾,查阙补漏,强调历史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并引出本文的总构想:以学术史研 究弥补思想史研究。 同时,作为研究的第一切口,在追溯王安石学术称谓的流变史中,本文首揭“荆公新学” 的真貌,并立足于“王学三体”新说,将整部“王学”发展史,大体划分为3个前后相承的 阶段:早年原生体(即“金陵王学”、1021-1067) 、官学体(即“荆公新学”、1068-1076) 和晚年变 体(1077-1086) 。考虑到初期形态的重要性,本文专就学界未曾落实的“金陵王学”史展开 具体探析。 此外,在王安石的学术渊源问题上,本文也努力从以往的研究模式中走出来,也就是在 交游考辨和思想“互证”这两种传统做法之外,结合“地齐”(地理环境)、“政俗”(政教风俗) 和“材性”(人才素质)这3个变量要素,重新凸现学术生成变动与社会和主体的逻辑关系。 于是,在下编,本文首先透视北宋“选举社会”和“王氏家族”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渐 次勾画出,王安石早年由力主功名的“能吏”志气,向“保家”、“养亲”的“进士”科举之 学转变的曲线图。 其次,本文接着又在“选举社会”所规范的“举业”知识背景下,梳理早年王安石“场 屋”交游的整个学术网络全景,进而演绎出在“举业”要求下,王安石个人学术生成的最初 范式:以“字学”为开端,以“文章之学”为辅翼,由“文”及“道”,古文经学理念和时 文制作,相得益彰。 再次,本文经由北宋中前期官僚运转系统这一角度,归纳出王安石任职江南5路时期, 日趋“边缘化”的政治处境,以及与之伴生的“边缘性”学术交游的实情。基于此,本文进 而发现,在治学上,王安石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外入内、反求诸身和以圣道自任的变动,其中, 他在“为己之学”和“易学”方面的学术积累,基本上奠定了前期个人心性道德之学的雏形。 最后,本文通过考察王安石在京师从群牧判官到知制诰(1055-1068) 期间的政治、学术 活动,得悉学术主体性的理性自觉,已将一种“外王”的企求,逐渐植入到前期的“内圣” 之学当中。继而,围绕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讲学的经历,本文又发现,新的“礼乐之学” 在原来“为己之学”和“易学”的庇护下,已茁壮成长。至此,贯通“内圣”、“外王”和体、 用不二的“金陵王学”浮出水面,“王学”原生形态最终确立。
荆公新学及其兴替
作者:王书华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荆公新学  朔学  洛学  蜀学  道德性命  宋元学案  王安石 
描述:乃至诋毁,根本未给其以应有的学术地位。有着宋元学术史之称的《宋元学案》本是以...
王安石“新学”名称由来考辨
作者:熊凯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新学”  名称由来  考辨  近代以来  荆公新学  官学化 
描述:学官学化有何关系?显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探讨王安石的学术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学界对此涉及较少。方笑一先生最早在《北宋“新学”名义考论》中指出:“‘新学’一词在王安石的时代已成为其一派学术的专称,尽管这一名称隐含贬义。至于‘荆公新学’一词,则是全祖望的创造。”(《人文中国学报》2005年第11期)但其过于依赖反对者之口而忽略其他,并且其考察存有不周详之处。本文围绕荆公新学官学化进程以及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结合前人相关研究,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新学”就字面意思而言,可以作为一种新兴学术的泛称,历代皆有,内涵因时而异,如近代“新学”多指西学。在宋代,“新学”名称最早用于指代宋初与汉唐章句训诂经学迥异的义理之学。宋初诸儒孙复、胡瑗、石介以义理释经,皆可谓“新学”,这里的“新”包含了对传统经典诠释的...
二程与王安石新法之离合
作者:萧庆伟  来源: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新法  社会理想  经世致用  三代之治  北宋儒学  荆公新学  实践品格  程颐  熙丰新法 
描述:在经世理想和治国主张方面,二程治学与荆公新学经历了一段由初合而渐离的变异过程。两派分离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理想均处于被强调和被突出的状态之中.二程与荆公由此渐离渐远,进而淡化或削弱了以经世致用为要义的儒学的实践品格.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
作者:彭清深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经济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荆公新学  青苗法  社会风气  变法理论  方田均税法  儒家经典  吕惠卿 
描述:致社会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对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主要根源的专制皇权过分膨胀的问题更没有任何触动。因此,新法虽然推行多年,却没有使当时的统治制度发
王安石的新学和变法思想的原则
作者:邱汉生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变法思想  集卷  学术思想史  学术地位  陆佃  改革科举制度  学校制度  阶级斗争 
描述:学的重视.惟其视之重,才更要贬之刻.正与政治上的反对新法相同,学术思想上的反对"新学",具有深刻的阶级斗争的意义.
北宋经学论略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学  二程洛学  中央集权  解经  欧阳修  文以载道  荆公新学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宋元学案》 
描述:北宋经学论略郝明工一、经学复兴何谓经学?当今通常作如下观:由汉代至清代的经世之学,儒家经典的阐释之学,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且将其归入学术门类。①但是,无论是就经学肇起,还是就经学终结而言,经学在其逐渐发展为经世之学的过程中,也就从统治阶级的伦...
荆公新学的创立与发展
作者:王书华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王安石变法  北宋  儒学复兴  经历  创立  学派  社会实践  指导思想  时期 
描述: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主要学派。它是因北宋中期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当时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王安石在世期间,荆公新学经历了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
关于王安石新学影响后世之管见
作者:李之鉴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哲学唯物主义  王船山  唯物主义哲学家  政治思想  王安石  陆九渊  专制主义  唯物主义者  唯心主义者 
描述:,“荆公新学”被强制废弃,这本身正说明它的威力之巨大,以至专制主义者要战胜它,不动用政
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
作者:吕云飞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王安石  学术史  学术思想  《字说》  “天”  正统思想  《淮南杂说》  运动变化  文集 
描述: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吕云飞荆公新学又称“王氏新学”、“临川学派”、“三经之学”、“熙丰之学”,是北宋中叶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它因该学派的领袖和创始人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晚年封号“荆国公”,学者称王荆公而得名。冠以“新学”则是北宋时洛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