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苏洵与王安石思想异同论
作者:徐文明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洵  王安石  思想  冲突 
描述:苏洵与王安石是同时代人 ,但二人关系并不密切 ,没有相互交往的记录 ,也谈不上有何个人恩怨。为了攻击王安石 ,有人刻意制造苏王矛盾 ,并大谈其思想冲突。本文旨在说明二人在思想和政治主张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 ,并无根本冲突。
论苏洵的人情观及苏、王关系
作者:杨胜宽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洵  《辨奸论》  《六经论》  人情观  王安石 
描述:苏洵<辨奸论>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此前的研究,多从版本和史实考订的角度切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尚难说得以圆满解决.本文试以考察苏洵的人情观为重点,观照决定苏、王关系的深刻思想分歧,有些疑难似更容易理解.
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作者:刘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描述:,第一章是探讨苏洵与王安石关系,苏轼对王安石的初步印象可能便来源于其父,其父对苏轼的思想成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探讨《辨奸论》的真伪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经过考证,最终得出了《辨奸论》为苏洵所作的结论,为后来的立论创造土壤。第二节为苏洵与王安石交往时间考,细致的整理资料后发现,学界一致认同二人相会在嘉祐元年,但经过考证,确切时间是嘉祐六年,嘉祐六年方是苏洵与王安石关系的分水岭,尤其在考证送裴如晦出知吴江的宴会时间,通过之前学界未用过的《嘉靖吴江县志》将时间确定在嘉祐六年。第三节分析苏、王交恶的原因,首先是张方平对苏轼思想之影响,而最主要原因当是二人政治主张之不同,甚有针锋相对之意。第四节探讨《辨奸论》之影响与意义,《辨奸论》之出现也便意味着二人之仇怨已至无法可解之地步,便如鸿沟一般隔开二人,以至于对后来苏轼兄弟与王安石之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贯穿一生。第二章主要论述“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与王安石之关系,此时期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这是苏轼与王安石激烈争斗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苏轼入京至王安石参知政事阶段,由于此时王安石尚未入相,二人之争斗限于“暗战”方式,互有抨击但属于政见之争,此阶段以苏轼的《进策》为主,对王安石之变法思想提出很大的疑问,所以此阶段可称为“矛盾蓄势期”,此阶段特点就是苏轼与王安石处在一种互有攻击,但尚在一种可控制状态,虽暗中俱有火气,表面上尚未针锋相对。第二阶段为王安石入相到苏轼出知杭州阶段,在此期间,由于王安石参知政事,他的政治主张也由政论而被定为国策,于是苏轼公开的猛烈抨击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以手中权力向苏轼报复,甚至不惜动用政治手段诬陷苏轼,这一阶段是二人矛盾的高峰期。第三阶段就是苏轼出知杭州至“乌台诗案”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苏轼远离了权力中心,所以苏轼只能以诗歌发泄牢骚的方式表达对新法的不满,相对于在京城时期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峙,此时进入平缓期,但是在此期间苏轼之思想却有微妙变化,在实践中苏轼逐渐看见了变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于是苏轼“因法以便民”。第三章是从“乌台诗案”到王安石去世,这是二人矛盾的缓和期,分为两节,第一节围绕“乌台诗案”展开,“乌台诗案”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让苏轼痛定思痛,于是苏轼在此期间表达了一些悔意,其中固然有无奈之举,更多的还是真心反省,这也是苏轼思想的变化期。第二节主要探讨金陵之会的意义,这是苏轼与王安石达成和解的重要一步,苏轼思想的逐渐转变为相会王安石提供了最有力的条件,于是二人达成初步一致,也成为后面苏轼维护某些新法的基础。至此苏轼思想完成了转变,由最开始的要求变革,到反对新法,再到初步认识新法,再到深深反省再到最后的维护变法,苏轼的思想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是这却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在变化中改变着与王安石的政治关系。第四章是后王安石时代,苏轼与其的关系,金陵之会的达成一致,苏轼便以旧党的身份维护了某些新法,虽然其中仍有对王安石的痛诋,但,却是非正常状态下的非常手段,并非是其本意,苏轼对王安石还是颇有钦敬之情的。
东坡居士及其家人眷属
作者:许美中  来源:广东佛教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居士  东坡  “唐宋八大家”  家人  翰林学士  王安石  苏洵 
描述:苏轼(1037—1101)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嘉祐进士,曾因反王安石新法,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儋,卒后谥文忠,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崇佛禅,为著名居士。
苏小妹妙谜难宰相
作者:吴玲  来源:读读写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小妹  宰相  唐宋八大家  苏洵  王安石  诗文 
描述:相传苏小妹是唐宋八大家苏洵的千金,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爱吟诗猜谜。这天上午,宰相王安石邀请苏洵来相府,切磋诗文。苏洵很踌躇。苏小妹见此惊诧道:“爸爸,宰相请你,为何不乐意?”
试谈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作者:阎笑非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吕惠卿  熙宁变法  反变法派  苏辙  苏氏  张方平  欧阳修 
描述: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激烈反对态度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论诡文奇 逆笔反振——也谈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作者:艾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尝君  《史记》  文奇  铿锵有力  死对头  艺术的真实  证券交易所  苏洵  竖起耳朵 
描述:论诡文奇逆笔反振——也谈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艾岩逆笔反振的写法,古今皆有,而以构思独特,运笔奇警的议论文,采用此法,最能讨俏。今以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从它的字法到句法,再到章法,依次略抒拙见。【字法】篇幅短小,字数稀少,却想以少胜多,非...
从欧阳修转变文风说起
作者:振如  来源:瞭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转变文风  文学成就  柳宗元  王安石  苏轼  曾巩  韩愈  苏洵  苏辙 
描述: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的地位很是特殊。八家中除去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不论,宋代的六家中竟有苏轼、苏辙和曾巩三人是欧阳修的门生,苏洵和王安石的成名也同他的赏识和荐举分不开。当时的人说:能文章者,十之八九出于欧阳之门。因此,尽管欧阳修在文学成就上不见
热心奖掖后进的欧阳修
作者:邹良志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奖掖后进  苏轼  苏氏  曾巩  苏洵  诗文革新运动  发现人才  宋仁宗  文坛领袖 
描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吉州庐陵(现江西省吉安县)人。他幼年丧父,母“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他不仅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成就很高的杰出作家,而且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我国的
欧阳修荐才一例
作者:旭然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吕夷简  政治家  文学家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 
描述:宰相吕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