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之管见
-
作者:张晶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封建 反封建 悲喜交错 悲喜交错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描述:本文试从主题、戏剧成分两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做一些比较分析,以证明中国古典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并有所创新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从主题上说,《牡丹亭》比《西厢记》表达了更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从戏剧成分上,《牡丹亭》则继承了《西厢记》的某些长处。
-
风流闲雅《珠玉词》
-
作者:唐红卫 来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风流闲雅 风流闲雅
-
描述:晏殊《珠玉词》之艺术特色,前人公认为风流闲雅,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清新淡雅的意象、华美明丽的色彩、珠圆玉润的声韵、和谐动听的词调。
-
论《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
作者:唐红卫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风流闲雅 风流闲雅
-
描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前人公认为风流闲雅,其实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四点有关:清新淡雅的意象,华美明丽的色彩,珠圆玉润的声韵,和谐动听的词调。
-
胡应麟诗集浅析
-
作者:宋媛媛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诗集 胡应麟诗集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描述:胡应麟一生著作丰厚,在文献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然而,他的诗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试以《少室山房集》的诗集部分(卷一至卷八十)为基础,结合其创作的背景,探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并归纳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周亮工的诗歌研究
-
作者:魏瑾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心迹与行迹 诗歌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
描述:与情感来源的内外因素。周亮工经历明清鼎革时期翻天覆地的朝代变迁,由明入清,并在新朝波谲云诡的政治统治下承受着悲痛的人生境遇。其一生仕途颠荡,屡踬屡起,三仕三已间几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周亮工前明任职潍县,并于清军入主中原时,组织领导“潍县保卫战”,抵御了清军的攻略。明朝覆亡,仕罢。后主动降服清朝,入清为官。闽南为宦八年间以文人建武功,以书生领兵事,功绩显著,在擢升之势态中遭始料不及的弹劾,仕遂罢且入狱六年,几死,幸遇赦得释。康熙二年(1663),受召出仕,宦途平顺之际命运重蹈覆辙,再次遭劾,被革职逮问。结难之际于一夕慷慨叹息,做出尽焚平生著作的惊世骇俗之举。终获赦,晚年往游吴越间。其一波三折,跌宕坎壈的人生经历于其内心处烙下凌乱而深邃印迹。第二章介绍周亮工的交游。周亮工一生交游广泛,为人笃挚于朋友,在其升沉起伏的人生道路上,结识到许多身份、性格各异的人士。在与这些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或是曾对周亮工内心产生某种触动,左右了他的想法,或是成为周亮工一路走来同甘共苦过的扶撑力量。通过这些人对其的评价和态度也可窥知周亮工其人与他的某些心绪以及他所具有的影响,最终体现的是像周亮工这类的汉族士子在清初满族统治下的生存状况。第三章解析周亮工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周亮工戎马案牍之暇,不辍吟咏,其诗歌浸润与流动着他的心血。其个人咏怀诗,渗透着现实遭际的纹理,承载着内心的悸动,流露出他内心丰富复杂幽微的情感,同时也刻入了那段历史的印迹。赠答酬唱诗,个中无虚与委蛇,应酬敷衍的浅率,多具深情厚谊的真况味。咏物写景诗,或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或描摹物态,穷形尽相。战争诗,反映出明末清初战争动乱的历史境况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题画诗,是周亮工画艺与诗歌艺术结合的展现。第四章论述周亮工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周亮工推崇与重视性情,其诗歌感情浓重,一往而情深,因之可歌可泣。语言锤炼,结构章法抑扬顿挫,体现其锻字熔句,巧于构思的诗学功底。诗风则不拘一格,力求多样。
-
周在浚词研究
-
作者:郭璐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在浚词 故国之思 艺术特色 词学思想
-
描述:的词学观念有紧密的联系,他推尊稼轩词,重视真性情。亲族的变故,仕途的坎坷使他的词形成深沉含蓄时而激烈的风格。周在浚组织的词学活动“秋水轩唱和”,在词史上影响深远,他与卓回在编辑《词汇》时发生的争论,在词坛上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清初词坛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参与者,周在浚在清初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无人对其词作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周在浚的家世交游及其词作的考察,概括其词学思想,揭示周词的故国情怀和其独特的艺术成就,阐明其在清初词坛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周在浚的生平、学养及其交游。第二部分,考察周在浚词的思想内容。对其词作做类型上的划分,重点分析咏史怀古词,揭示词中流露出的对明朝故国的深沉怀念之情;对《乐府补题》之拟作进行考察,揭示该组咏物词中...
-
论曾巩的传记理论及传记创作
-
作者:郭亚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传记理论 艺术特色
-
描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他还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探讨了传记作家的素养对传记创作的影响问题,这些在实践基础上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丰富宋代的传记理论意义重大,也是值得后人关注研究的重心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曾巩传记的详细解读和细致分析,在把握曾巩传记创作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曾巩传记创作的艺术特色,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加深对曾巩传记创作的理解。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先交代曾巩其人及其各类著作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曾巩的传记创作,通过对曾巩传记创作数目的统计来量化曾巩的传记作品,然后系统的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上篇:曾巩的传记理论,这一部分从传主的选择、传记的选材、传记作家的素养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曾巩传记创作的理论体系。首先,在传主的选择上,曾巩以“修其内洁身累行者”为中心,从良吏清官彰显人性之善、仁人义士诠释人性之美、高逸之人谱写人性之真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宋代世人内敛含蓄的精神风貌。其次,在传记的选材上,曾巩主张写“人人所易到之事”,并采用“详者人数事、略者一二事而已”的方法进行创作。最后,在传记作家的素养上,曾巩提倡“蓄道德而能文章”是传记创作者必备的两个条件,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创造出鼓舞人心、流传后世的优秀传记。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中,笔者重点围绕《寄欧阳舍人书》这篇文章,从曾巩对史传与铭志的区别展开对传记作家素养的探讨,针对“人品对文品的影响”、“能文者的界定”这两个问题,从文学史上曾发生过的相关文学现象入手,来详细分析曾巩对传记创作者这一素养的深刻认识。下篇:曾巩传记的艺术特色。这一部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是以曾巩传记为例,进而归纳、总结曾巩传记创作的总体艺术风格,即内敛含蓄而又情真意切、结构严谨而又不失灵活、融议论于抒情叙事之中、语言简洁质朴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第二小节通过与同时代传记创作者欧阳修和王安石的比较,从而明确曾巩传记创作的艺术特色。结语:从曾巩传记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来看曾巩传记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丰富曾巩研究意义重大。
-
乐钧小说集《耳食录》研究
-
作者:赖思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钧《耳食录》 故事类型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
描述:分为六个部分:绪论:《耳食录》的学术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其研究版本、内容、方法,重点梳理了近代学者对乐钧及《耳食录》的评价。第一章:乐钧生平介绍,乐钧的生平可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本文从乐钧的诗集《青芝山馆集》中找出乐钧的一生行迹,交友情况,乐钧自小饱读诗书,却终生未仕,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这无疑增加了乐钧思想的深度,与此同时,乐钧交友也较广。第二章: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耳食录》的书名释义,讨论了“耳食”的来源,为书名作释,第二部分,探究了它的题材来源:主要来源于朋友的口耳相传、吸收前人经典以及乐钧自己的创作这三方面。第三章:《耳食录》丰富多彩的故事类型。本文将其内容将小说归纳为三大类:奇闻类,嘲时劝世类,婚恋类。而在前面两大类的基础上,又细分出几个小类,如奇闻类上分为人间奇闻、写鬼记怪和太虚仙境三类,嘲时劝世类分为讽刺时弊和劝惩教化类,唯有婚恋类没有细分,内容较统一。第四章:《耳食录》别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耳食录》虽是志怪小说,其中将人物化是《耳食录》的写作特色,书中塑造了形形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书生形象和女性形象尤其鲜明。第五章:《耳食录》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其精巧的艺术构思、质朴与华丽并存的语言和善于描写人物的心里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
王安石碑志祭文研究
-
作者:李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碑志祭文 艺术特色 情感思想
-
描述:心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交游名臣类碑志祭文王安石以政治家的心态看待逝者,侧重对朝廷政事进行介绍议论;亲戚朋友类碑志祭文王安石以普通人的心态对待逝者,侧重细节描写和抒情;请铭应酬类碑志祭文王安石态度客观,侧重对其生平、官职以及家世的介绍,说明性极强。王安石碑志祭文体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如精于议论,行文不拘成法等,这种直抒己见、简洁峻切的文风与其作为政治改革家务实干练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将通过王安石的碑志祭文,探讨王安石复杂的思想感情。王安石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强调为文“务有补于世”,故其碑志祭文有时同其他文章一样,也具有阐释变法思想的作用。但友情和亲情也是他特别重视的,所以在碑志祭文中王安石时常也流露出真挚的感情和深深的叹惜,体现了他执拗强干之外温情感性的一面。生死作为每人无法避免的问题,王安石对此也颇多思考,而其碑志祭文中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死观——儒道释融合的生死观。碑志祭文作为特殊的文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以碑志祭文作为新的切入视角,对王安石的碑志祭文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期探讨王安石的精神世界,丰富王安石的个案研究,了解当时文坛的思想状态。
-
晏几道与秦观恋情词的对比研究
-
作者:史常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恋情词 对比研究 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
描述:,我只选取了能对他们身世及性格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是对他们恋情词的写作产生作用的事件来论证。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写成“文学史”式的论文,二是这一部分尽管不可或缺,但是在整篇论文当中,是处于铺垫和次要地位的,所以这一部分相对简略。
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分别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对晏几道和秦观的恋情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第二部分艺术形式的研究中,我主要是采用了类似于统计归纳的方法,用自己统计出的数字进行论证,探讨了晏几道和秦观在恋情词中对意象的选取和运用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对两人作品的数字化统计基础上的,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很确实的。另外,在这一部分中,我还对比研究了两位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各自特点,主要是以大量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避免用一两个例子就得出结论这样以偏概全情况的出现。
第三部分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由于晏几道和秦观在恋情词中爱恋的对象都是歌妓,两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情又是如此相似,所以从表面来看两人对歌妓都是真心爱恋的,就如同歌妓爱恋他们一样。但经过仔细地分析,结合他们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我们就可以看到隐藏在这种爱恋表面下的深层内涵,两位词人如此眷恋这些歌妓其实都是各有原因的,都是在人生受挫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