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应麟对辨伪的贡献
-
作者:何蕊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胡应麟 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辨伪 辨伪
-
描述:明代博学家胡应麟,在文献学领域里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书辨伪方面,其辨伪代表作品——《四部正讹》一书中,不仅有对大量古书考辨的实践工作,而且总结了许多辨伪学理论知识,本文拟将对以上两大方面作详尽的论述,呈现他在辨伪学上的贡献。
-
胡应麟论魏晋南朝史学——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
-
作者:王嘉川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明代 魏晋南朝 史学评论
-
描述:果代表了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水平。
-
论胡应麟对文言小说史料价值的认识
-
作者:王嘉川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文言小说 史料价值
-
描述:之一的做法,都是偏颇片面的。
-
读《少室山房笔丛》札记一则:关于《补江总白猿传》的再思考
-
作者:张庆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补江总白猿传》 编撰意图 反思
-
描述: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为《补江总白猿传》乃是"唐人以谤欧阳询者",此说影响颇大.本文考察自上古至初唐时期人们的信仰观念,对((补江总白猿传》之编撰意图提出反思.
-
论胡应麟的唐诗观
-
作者:骆锦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唐诗观 诗学观念 本质特征
-
描述:记。然而,胡应麟并不是前后七子格调论唐诗学的附庸者,他的唐诗观有其独特性。 在唐诗审美方面,胡应麟以“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突出格调的同时,对性情、神韵同样十分重视,其诗论不仅是对明格调论的总结,对清代神韵说的发展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以“本色”论唐诗体裁,突出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追求;用“诗最可贵者清”概括唐诗中“清逸”与“雄浑”两大系列的风格,纠正了前后七子重“雄浑”而轻“清逸”的偏颇。 在唐诗史的探究方面,胡应麟盛衰并论,不局限于盛唐,对初、中、晚唐诗的时代风格和重要诗人皆有较中肯的评价;指出各期时代风格和代表性诗人的同时,留意到非典型性诗人的存在价值,注重不同时期诗歌风格的衔接;探讨唐诗发展的原因,既注重时代变迁、帝王影响等外在因素,也注重从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因入手。胡应麟还对唐代定型的诗体如歌行、律诗、绝句等进行了推源溯流,精细地勾勒出唐诗发展的轨迹。 胡应麟对李、杜的评论是其唐诗学的重要内容。胡应麟对李、杜极为推崇,但他不笼统分别二人的优劣,他从诗风、诗法等方面对二人歌行、律诗、绝句的艺术特性进行深入探讨。胡应麟对李白歌行、绝句所取得的成就极为认可,亦能公正对待杜甫歌行、律诗的造诣。 胡应麟以论唐诗美、唐诗史、唐诗体、唐诗人的独到性,建立起自己的唐诗学,他的唐诗观也深刻影响了对其他朝代诗歌、诗人的评判。胡应麟的唐诗观与唐诗批评的体制化是他整个诗学批评的一个缩影,他的唐诗观在明末极具代表性,他的诗论在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胡应麟的藏书思想、实践及价值研究
-
作者:张晶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藏书思想 藏书实践 图书馆建设
-
描述:分析总结其他藏书家藏书、治学经验的基础上,胡应麟清醒地认识到书籍聚散存亡的客观性,并始终坚持藏书治学的信念,以毁家的精神藏书,以考证的态度治学,不主观臆断,不迷信权威。博稽典故,以明舛讹;标明引证,以正学风,堪称学者型藏书家。胡应麟藏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和收藏书籍,还涉及到版本的鉴定、文字内容的考据和校勘、藏书目录的编制、图书的辑佚、书籍真伪的考辨等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甚至还包括了二酉山房藏书楼的选址、建构以及书籍的整理等。因此,胡应麟书籍的搜求、收藏和整理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更反映着他爱书、惜书、为治学而藏书的思想。前人关于胡应麟藏书的研究经历了从陈述史料到分析史料的转变,但仍不能摆脱藏书作为辅助其他领域研究的工具而存在的局面。全面系统地剖析胡应麟的藏书思想及实践,并揭示其对我国传统私家藏书研究和现代图书馆在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区域联盟建设和坚持藏书适用性建设方面的借鉴意义,将成为当今胡应麟藏书研究的主流方向。
-
《诗薮》的诗学思想研究
-
作者:周效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学思想 《诗薮》 文化语境
-
描述:古代诗歌发展和明代复古诗学进行了总结,其所涉及的观点、方法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诗歌的体系和思路,对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论文着重揭示《诗薮》诗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特质,分析其在明代及其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成就和作用。 本论文分导论、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述胡应麟及其《诗薮》,概述前人和当今学者研究《诗薮》的情况,分析其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正文,共五章。 第一章介绍胡应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薮》生成的诗学文化语境,揭示胡应麟与王世贞兄弟等人交谊的史实,以纠正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之处,指出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和王世贞兄弟等人对《诗薮》诗学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阐释《诗薮》对《艺苑卮言》的继承与突破。 第二章探讨《诗薮》的辨体思想,即《诗薮》的辨体论。辨体论是《诗薮》诗学思想的基石和核心,《诗薮》提出以“本色”辨体,以诗体为对象并根据各诗体的发展,归纳、总结出了古体和近体两种诗歌审美标准,并将之用来辨析各体诗歌。 第三章研究《诗薮》的诗歌发展观。胡应麟在《诗薮》中将“古”和“雅”作为评判诗歌发展的标准,认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偏离了正轨,得出“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结论。他认为气运的推移是诗歌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外在因素,提出气运升降相倚、文学随之盛衰相间的论断。 第四章考察《诗薮》的诗学审美论。《诗薮》的诗学理论具有格调论向神韵论过渡的色彩,《诗薮》既重视“体格声调”又提倡“兴象风神”,认为“格调”蕴涵着“神韵”,“神韵”体现着“格调”,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是兼容共生的关系。胡应麟在坚守复古派格调理论的同时,力倡神韵,以神韵纠格调之偏,综合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将艺术审美的外在形式“格调”和内部风格的“神韵”结合起来,建构一个较为完美的审美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悟、化”的创作论,将复古派重法和重悟的两种不同观点融于一体,并将之上升到“化”的至高境界,不仅在理论上完善了学诗的过程,而且对学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既是对李梦阳、何景明“法、悟”之争的调和,也是对严羽“妙悟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讨论胡应麟及其《诗薮》的地位和影响。探讨《诗薮》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和影响,并结合前人对胡应麟及其《诗薮》的评价,重新审视和认识胡应麟及其《诗薮》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最后是结语部分,对《诗薮》的诗学思想进行总结。指出《诗薮》不仅体现了作者较为完整的诗学思想,而且也显露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艺术功力。其诗学理论丰富系统,结构细密,体制完备,立论较公允。当然,《诗薮》亦有其不足。胡应麟对格调论作了较为充分的阐释,是格调论的集大成者,同时,其格调理论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但这并不能抹杀《诗薮》的诗学价值,我们将其置于当代视野进行透视,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
论胡应麟对唐诗格调的批评
-
作者:罗时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唐诗格调批评 诗学思想 诗学史地位
-
描述: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批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胡应麟的格调与唐诗格调的关系考辨,重点梳理二者形成的先后问题。二是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法度批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胡应麟唐诗格调法度批评之取法批评,即为字法、句法、篇法和活用典故,其二是胡应麟唐诗格调法度批评之声调批评,探讨声调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关系。三是胡应麟的唐诗格调风格批评,分别是唐诗自然风格批评;唐诗清之风格批评;唐诗丽之风格批评;唐诗含蓄风格批评。这四种唐诗风格作为唐诗的内在特质反映了唐诗独特的魅力。四是胡应麟唐诗格调的思想旨趣批评,一是主张崇古尚变,二是推尊盛唐诗歌。胡应麟唐诗格调的法度批评、风格批评属于艺术批评的层面;胡应麟唐诗格调的思想旨趣批评属于思想批评的层面,二者共同构成了胡应麟唐诗格调批评的内容。胡应麟唐诗格调批评体现了胡应麟的诗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胡应麟的唐诗创作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唐诗体调,第二阶段是“悟”唐诗内质,第三阶段是中和兼容超越。“法”是胡应麟唐诗创作观的基础阶段,“悟”是胡应麟唐诗创作观的深化阶段,中和兼容超越是胡应麟唐诗创作观的超越阶段,指在融合“法”和“悟”的基础上,超越二者,进入化境。二是胡应麟的唐诗神韵观,包括三个维面的审美韵味,分别是兴象、风神、气骨。这三个层面的韵味跟胡应麟唐诗格调风格批评中的自然风格、清之风格息息相关。三是胡应麟的唐诗正变观。一是正变的由来,探讨胡应麟正变观的渊源。二是胡应麟唐诗正变观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胡应麟的古体诗正变观:以古体诗为“正”,近体为古诗之“变”;胡应麟的近体诗正变观:以盛唐诗为“止”,杜体之后为“变”。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批评在诗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一是秉承前贤有新见,胡应麟主要继承高棅和调格派诗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胡应麟在高棅诗学的基础上完成对高棅的超越;在格调诗学中,胡应麟丰富了格调说的内容,代表了格调向神韵的过渡。二是嘉惠后学有启迪,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批评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创作方面,胡应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当时的一些文人学子的诗歌创作。在诗学理论方面,胡应麟对许学夷的唐诗正变思想有着影响,对胡震亨的唐诗学思想也有启蒙之功。
-
《胡应麟文集》校注
-
作者:尹颖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散文 校注
-
描述:乡居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从创作风格上看,这些散文类型丰富,格调迥异。真实传神、清新别致的记叙文,融合史实、夹叙夹议的论辩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应用文等等,一一展示出胡应麟散文的魅力。本文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这部分主要采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胡应麟的散文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即以胡应麟的散文文本为核心,并将其置于晚明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思潮中,结合其自身的家世、生平经历等因素,考察其散文反映的内容及呈现的特征等。第二部分为《胡应麟文集》校注。该部分校勘主要采用对校的方法,即以《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十卷,续金华丛书本(简称“续金华丛书本”)为底本,以《少室山房集》一百二十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影印四库本”)为校本,并给文章中疑难词语做了注释,旨在为胡应麟研究者提供更为准确且易懂的文本资料。论文最后附录部分。其中附录 B 是《篇名目录》,该附录详细列出了《少室山房类稿》中各篇文章在本文中的位置,以方便读者查阅;附录C和附录D分别是王世贞和吴之器为胡应麟做的传。
-
《四部正讹》研究
-
作者:李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部正讹》 胡应麟 辨伪
-
描述:方法等多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此书的功过,明确其在中国辨伪学史上的里程碑地位。第一部分,分析此书的成因及作书的目的。通过对胡应麟生平的介绍、时代学术背景的概述,来说明胡应麟学术渊博、藏书丰富,在“心学”横流,“复古思潮”弥漫海内之际,其积极倡导文献考据之学,有整理文献的主观需求;而同时,干百年辨伪实践的发展,也使有理论总结辨伪专著的出现成为必然。第二部分,阐释胡应麟求真的辨伪思想。历代皆有对《四部正讹》的研究,但都疏于对其辨伪思想的说明。而思想指导实践,胡应麟能有前人所不及的辨伪成就,当是有正确辨伪思想指导的结果。笔者认为“求真”的辨伪思想,不仅产生了正确的辨伪态度保障着辨伪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使胡应麟对伪书价值的认识高于前人,尤其是对伪书史料价值的认识,他更是有详细之阐述,...